四年級《霧凇》課堂教學一開始,教師激情地敘述:“同學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冬季,俗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特別是我國的北方到了三九嚴寒,那可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此時,當你漫步在吉林的鬆花江畔,你將會看見一片神奇而美麗的景象,這,就是霧凇。人們漫步在鬆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地讚歎: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
“一九二九”,是二年級孩子在練習中的積累背誦。“千裏冰封”,是六年級課外背誦的詩句。這些看似是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隨手拈來,但實在有較多的語文味;不說這些語句都是語文閱讀的必須,不說學生聽了教師的講述能否滲入腦海,單說這教師的語言,就為課堂增色許多。同樣是課堂語言,我們很多老師常選擇“家常話”麵對學生:“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霧凇》。”這樣的“家常話”“簡單扼要”,但缺乏美感。更無法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與韻味。所以我們經常會說:隻要你開口講話,就知道你的生活圈子,就知道你的日常生活,更可知你的閱讀狀態,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理。上麵這位老師的課堂語言,讓我們分明感受到教者語言的豐滿與生動,也許在備課時的一時借鑒也能學到一句兩句,但我想短暫的學,隻能學到皮毛,學不到本質,同樣一句話,經常閱讀思考者其內涵肯定深厚。而生搬硬套者其內涵肯定淺薄,其表達的效果也就不一樣。
語文教師姓“語”,他在課堂上,本身就是語文。因此,語文課上,給人就要有“語文味濃”的感覺。其實。語文的最顯著的標誌恐怕就有“課堂語言”。課堂語言的豐滿,是教師長期閱讀、精心備課的結果。也許是他幾天的埋頭苦幹,也許是他一個月的潛心思考,也許就一個晚上,但這一晚的形成,則要歸結為他終生的“備課”,“用一生來備課”,就是這個理。有人說,“選擇一所好學校不如選擇一位好老師!”那就讓我們的語文教師捧起書,閱讀再提筆,在先賢哲文中找到支點,在統觀教材中明確觀點,在兒童故事中找到樂趣,在大眾文學中找到情趣,背誦一些名言警句,摘錄一些優美句段,默記一些經典詩詞,感受一些兒童情懷,使這樣成為課堂精彩語言的不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