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出海通道在哪裏?--陸地篇(1 / 1)

曆史上,我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日本海沿岸國。直至今天,吉林省可說是一個“準沿海省”,日本海近在咫尺。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距俄羅斯位於日本海的波謝特灣直線距離僅3800米。

恢複行使圖們江出海權就可讓吉林省直接進入日本海。發源於長白山的圖們江,注入日本海,主體部分為中朝界河,下遊靠近入海口處約15公裏長為朝俄界河。從法理上講,中國作為圖們江沿岸國應享有整條河流的自由航行權和出海權。1886年《中俄琿春東界約》和1991年《中蘇國界東段協定》皆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國船隻經圖們江出海航行的權利。目前,需要盡快啟動中俄朝三國談判,在政治、外交、法律等領域就中國船隻經圖們江出海航行的權利進行細化、落實。

“借港出海”也是吉林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通向日本海的捷徑之一。俄羅斯、朝鮮在日本海沿岸有眾多港口或港灣,吉林省琿春市可通過向俄、朝租借或合作開發港口,建設“路、港、區一體化”項目,進出日本海。此外,“換地出海”也並非異想天開。中國可與俄、朝協商談判,在互惠互利基礎上進行領土置換,讓中國擁有一片沿日本海的土地,直接麵向日本海。

翻開世界地圖冊,可以看到,緬甸南臨印度洋,北與我國雲南省接壤。借道緬甸,我國可獲得通往印度洋的便捷通道。

我國經由緬甸與印度洋沿岸各國交往由來已久。在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商人就開辟了一條縱貫川滇兩省,經由緬甸到達印度和中東,乃至通往歐洲各國的“南方絲綢之路”。1938年建成通車的滇緬公路,從昆明至瑞麗出境入緬甸,與緬甸的公路、鐵路連接,直至仰光,成為抗戰時期國際援助物資進入中國的惟一戰略通道。今天,中國再次借道緬甸南下印度洋,中緬運輸大通道規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1989年緬甸總理蘇貌提出建設中緬陸水聯運通道的構想,即依托公路和上遊在中國、下遊在緬甸的伊洛瓦底江,構築一條中國雲南昆明—瑞麗—緬甸八莫港—仰光港運輸通道,中國貨物將可以通過陸路、水路聯運抵達仰光港進入印度洋。目前,中緬兩國有關部門經過多次考察和研究討論後認為其“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合作時機已成熟”。

中緬鐵路通道,就是利用泛亞鐵路的西線方案,開通雲南大理經瑞麗—臘戎或騰衝—密支那至緬甸中部重鎮曼得勒的鐵路,然後到達仰光,從而形成中國進入印度洋的陸上鐵路通道。

中緬油氣管道建設計劃早在2004年就提出,經過六年的談判和磨合,今年6月3日溫家寶總理訪緬,兩國簽署相關協議並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由中緬原油管道、中緬天然氣管道、煉化基地三部分組成。油、氣管道雙線並行,起於緬甸印度洋沿岸的皎漂,經若開邦、馬圭省、曼德勒省和撣邦,從緬中邊境地區進入雲南瑞麗,再延伸至昆明,全長約1100公裏。管道初步設計輸油能力為每年向中國輸送2200萬噸原油、1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原油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天然氣主要來自緬甸近海油氣田。

上述由公路、鐵路、水運及油氣管道構成的中緬運輸大通道開辟了我國通往印度洋的便捷通道。

巴基斯坦所處的地緣位置可以為我國西部地區提供方便的出海通道。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臨阿拉伯海,東北與中國為鄰。20世紀70年代中巴就共同修築了一條穿越紅其拉甫山口的喀喇昆侖公路,成為連接中國西部與巴基斯坦的惟一陸路通道。2006年中巴雙方決定對該公路進行改擴建,並開通了中巴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我國新疆的貨物可經過喀喇昆侖公路直達巴首都伊斯蘭堡,再到卡拉奇等港口,進入印度洋。對於新疆這個內陸省份來說,無疑找到了最近的“出海口”。

巴基斯坦領導人多次表示,中國可以利用巴基斯坦出海口去印度洋,“巴方希望中方充分利用巴的地理優勢,把巴作為在本地區的貿易和能源走廊”。巴方提議修建一條從巴基斯坦赫韋利揚通往中國喀什的喀拉昆侖鐵路,還提出了鋪設一條穿越喀拉昆侖山的石油管道的設想。按照巴方的設想,未來的油氣管道將可能由瓜達爾港出發,貫穿巴基斯坦全境,然後經新疆的紅其拉甫山口進入中國境內。這樣,來自海灣地區的石油或天然氣就可以避開馬六甲海峽通過陸路運送到中國。

借道緬甸和巴基斯坦進出印度洋,無疑可以減少我國對太平洋西岸水道的依賴,使我國可同時麵向“兩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不過,借道別國也並非輕而易舉,在克服自然地理障礙的同時,更要妥善處理好複雜多變的國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