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那個美麗的故事(1 / 3)

“我們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擁抱時代;我們是初升的太陽,用生命點燃未來,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壯麗的事業激勵著我們繼往開來……”今年是共青團成立87周年,“五四運動”90周年,的確,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年的春天,當映山紅開滿山崗的時候,一名身著醫生白衣的女青年站在映山紅叢中的孤墳前深情注視著,喃喃自語:“佳明,我是紫鵑,我來了,我帶著我們新的研究成果來看你了,還帶來了我們事業的後繼者----新一批的西部誌願者。你聽,他們在唱歌,曾經正是這首歌才讓我們走到這裏。青春無悔,佳明,你一定會這樣說是嗎?90年前的那場運動,我們沒機會參與,今天我們一定要前赴後繼,為民族複興而奮鬥!”清風襲來,血紅色的花瓣隨風而舞,像是奔湧的熱血,在美的極致中讓人激情飛揚心潮澎湃。

袁佳明和杜紫鵑是海誓山盟誓生死相依的戀人,兩人是同一所醫科大學的同班同學。畢業後兩人正式成為白衣天使,並響應國家號召成為誌願者去西南山區服務,同行的還有他們的同學暗戀紫鵑的楊北同。

三個激揚文字誓要指點江山的大學畢業生懷著滿腔的熱血來到服務的琉璃鎮衛生院。該鎮下轄16個行政村,全部散布於橫斷山區的山穀壩子裏,交通閉塞,貧窮落後,甚至一些閉塞的山村還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麵對當地惡劣的生活條件,三個人經過短暫的錯愕和失落後,就開始了誌願服務。

大學五年的曆練,他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在學校的時候他們就在全國權威的醫學雜誌上發表過論文,這次到山區誌願服務更是放棄了保研和令人羨慕的在大醫院工作的機會,許多人為他們不值,可也有許多人敬佩他們。不管外人怎樣議論,三個人始終踐行一個醫生的誓言:健康所係,性命相托,當我步入神聖的醫學殿堂時,謹莊嚴宣誓:我決心……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奮鬥終生。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們心中洶湧的熱血:立誌為祖國奉獻一切,自己是渺小的,但是當自己努力去做一件事時,不管是平凡還是偉大,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祖國!要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參與者,需要青年奉獻青春,無怨無悔!!

兩年後,三個人服務期滿回城,同班同學很多已經快研究生畢業或者是已經在大醫院安定下來,他們沒有要求國家給什麼補償和優惠,許多人說他們得不償失,他們笑笑說:我們無悔,我們還年輕,趁著青春年少可以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盡一個青年的責任。其實還有一點是他們想說而沒說的:熱血為國,無私無悔,竭盡全力,勇往直前,要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也許這句話很大很空,但是在近現代有多少懷著報國熱情的青年前赴後繼為國甘灑熱血,把自己的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結合起來,以民族的需要為個人的奮鬥目標。

這一年,三個人因為誌願服務期間的優異表現和在學校時參與抗戰非典的成績被世界著名醫學學府錄取為研究生。

兩年之後,三個人完成學業,謝絕了學校和導師的挽留回國。再次出人意料的回到了當初支醫的琉璃鎮衛生院,發誓要把衛生院建好,給這一方百姓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用先進的技術和自己廣博的學識改變這一地區的落後麵貌。夜以繼日的幹了半年,終於有了成效,但此時省醫院的調令也到了,要三個人即刻到醫院報到。袁佳明說:“我們來這裏的原因就是要健全貧困地區的醫療衛生製度,現在剛剛有了一些成效,也是到了關鍵時期,我們不能走。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我承認我當初是有點想借支醫混名聲,但是現在我覺得這裏更需要我們。在大城市是可以有一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但是那樣並不能真正體現我們的價值!80多年前我們的前輩可以為國家命運不惜生命和個人得失,今天我們為什麼不能!”

楊北同很有些不屑:“個人英雄主義,全國數百萬大學生就你一個有奉獻精神,就你一個高尚!我們在這裏兩年多得到了什麼,現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不用你去拋頭顱灑熱血,看看別人現在生活的有滋有味,我們有什麼,一個帶著諷刺意味的名聲,一個清貧的生活,我們已經被忘記在這個山旮旯裏了!無錢無勢,你怎麼生活,連生活都顧及不了還談什麼建設貢獻青春!空話!套話!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