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撇捺雜文精選小輯
雜文筆叢
牛撇捺,本名朱昌平,畢業於蘭州大學曆史係,副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有論文集《非理性中的理性》,雜文集《擬諫官文化》《中國人的宰一刀》《中國人生氣了》等14部,出版《牛撇捺文集》(八卷本),作品被收錄為《中國雜文百部●牛撇捺卷》。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傳部副部長,寧夏電視台台長,現為寧夏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寧夏雜文學會會長。
中國人有無曆史
從某篇文章中得悉,大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中國人沒有曆史。他當然不是說中國人沒有生活沒有經曆,中國人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就有兩千多年,這是常識,黑氏不可能不知道。黑格爾那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國的社會,幾十年幾百年一輪回,簡單重複,機械乏味,乏善可陳。
中國、埃及、印度、希臘等同是文明古國,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如果說中國人沒有曆史,中國人是萬萬不能答應的。中國人會做何反應?套用一下清朝某皇帝的句式,則可曰,似此君生於今日,生於中國,可得免乎?批評批判謾罵自不必說,某些人砍掉他的腦袋也是有可能的。那麼,黑格爾真的錯了嗎?乍一聽來,感覺黑某人很武斷很淺薄很苛刻,他不但錯了,而且大錯特錯。但冷靜下來一想,他的話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民主人士黃炎培曾赴延安考察,在同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談話時,他提到一個概念,周期率,問中國共產黨人如何避免周期率的發生。他所謂的周期率,即中國曆史的現象,曆代政權初建時生機勃勃,能夠讓人民安居樂業,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能讓社會進步、文化繁榮。但隨著政權的穩固、時間的推移,統治階級那根繃緊的神經就會鬆弛下來,進取的精神、開拓的精神,敬畏百姓的精神漸次弱化以至廢棄,統治者開始無節製地盤剝百姓,大興土木,大搞工程,甚至向周邊擴張,與鄰居動武,搞得雞飛狗跳,民窮財盡,官逼民反。當生產關係嚴重阻礙以至破壞生產力,上層建築嚴重毀壞經濟基礎時,政權便垮台易主。這意味著一個周期的結束,也意味著下一周期的開始。中國幾千年的皇權社會,其建立的過程,發展的曆程以至瓦解的原因,大體都相似乃爾,沒有太多太大的區別。
幾千年的文明史,從周而複始、簡單重複的角度看,內容很蒼白乏味。中國的曆史著作汗牛充棟,《二十四史》煌煌幾千萬言,但分析皇帝的發跡史與立國的過程十分相似,皇帝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相同,所遵循的統治之道相同,統統的“朕即是法”,統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曆代的大臣,不論多有思想多有作為多有建樹,統統是“奴才”,皇帝的走狗而已。統治集團內的鉤心鬥角、相互傾軋也幾乎是一樣的。中國的曆史,是權術史、傾軋史、愚民史。老百姓的曆史,隻是花邊,隻是點綴。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人沒有曆史,似乎也是可以說得過去的。黑格爾的話是有啟迪作用的,那就是,應當改變幾千年一貫製的思維與行為模式,進行創新、創造,譜寫更為輝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為優秀的曆史。
所謂白色沙漠
從電視上看到一檔節目,叫“白色沙漠生存記”,講的是一群西方科學家在南極(或在北極,沒看清)生活與工作的故事。
把莽莽的冰原叫做白色沙漠,對我來說具有極強的震撼力。我從小生長在中國西北的幹旱區,對沙漠、戈壁的荒涼、貧瘠、幹渴、風沙彌漫、飛沙走石、寸草不生等有深切的感受。在沙漠中行走艱難,而且容易迷路。在沙漠中穿行,死於饑渴,或被沙塵暴活埋者,難以計數。沙漠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恐怖以至絕望。而水、冰,留給我的卻是珍貴與美好的印象。為了有一口飲用水,我家鄉的人什麼辦法都想了用了。比如在紅砂岩上打窖,收集雨水;比如從房簷上用盆盆罐罐接雨水;比如利用打麥場收集雨水等等。而冰,我以為不但珍貴,而且神奇。我們老家小河裏流的是半鹹水,這種水可以澆壓砂田,可以做飯,但難以飲用。但就是這樣的水,一旦冬灌時在砂田裏結成了冰,其苦味澀味腥味就小得多,基本變成了淡水。每年冬天,鄉親們就靠刨冰化水解決吃水問題。到了春天,化冰時,大家或挑或抬,將這種準淡水裝滿一切能盛水的家什。把珍貴的水、神奇的冰所組成的美好世界與沙漠相提並論,超出了我的常識,也超出了我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