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關於好人與壞人,為什麼壞人更需要在意(1 / 1)

不讀書,不識字,沒有關係,隻要得生活,你便不得不意識到壞人這個概念。因為壞人是不會沒有的人,正如好人不會沒有的一樣。我們都希望有好人幫助自己,不願意被壞人欺負,可是生活中的你總是會經常遇到壞人,很難遇到好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伊索寓言》有“兩隻口袋”的故事:“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給每個人掛上兩隻口袋,一隻裝別人的惡行,另一隻裝自己的。他把那隻裝有別人惡行的口袋掛在前麵,把另一隻掛在後麵。因此人們總看見別人的惡行,自己的卻瞧不見。”告訴我們的寓意為“人們往往喜歡挑剔別人的缺點,卻無視自身的缺點。所以,我們應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別人,不臆斷,不帶偏見,全麵地看待事物。”因此,我們看到的壞人比好人多可能就這個原因。有部分人認為壞人就是有缺點的人,真的是這樣嗎?實則不然。

在互聯網上,有位熱心網友給出了一個特有對壞人的定義:

“壞人的特征不分時代,永遠都是一樣的____

自私,冷酷,殘忍,愚蠢,沒有同情心,從不考慮別人利益,不遵守社會規則。

攻擊性強,易衝動,沒有良知,不會反省認錯。

錯誤的價值觀,自以為是,愛撒謊。

有自毀和自虐的思想和行為。

不敢麵對真實的自我,低自尊,軟弱,不負責任(包括對自己都不負責任)。

感情淡漠,敏感脆弱,行為多是破壞性的少有建設性的。”

另外,對於壞人也有別的觀點:“人無好壞,本質都一樣,但人有情緒,有感情,心有善念時就是一個好人,心存惡念不改就是壞人,好人有時會有惡念,壞人有時也會有善念,你說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呢?

但人有智慧,它的作用在於好的讓它繼續發揚,壞的讓它轉為好的,就這麼簡單!

人如果做到了‘對鏡無心’也無所謂好人不好人了,因為他對好的、壞的、美的、醜的,都不會有任何感想和念頭。真正的聖人就在於此!佛主在中也說過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壞人的特點,或者說是表示行為,首當推說的是做壞事。一個壞人的壞,是可以沒有底線的,無窮無盡的欲望,促使的一個壞人壞到了死。在未看《茶館》前,僅以為壞人是死了便沒有的,可看過之後,才知道壞人是會遺傳的。如果此刻生活在一個昏暗的時代,或許我們也會成為被壞人欺負的可憐民吧。這個時代的壞人,依舊是我們比較在意的分子,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對於壞人不得不方便,對於好人自然會比較習以為常。

現在的好人,大多數沒有壞人那般從外表就能看出來,因此我們看到的壞人多就可以說通了。在好人心裏外表沒有內心重要,反之在壞人眼裏就是外表大於一切,普通人容易成為壞人,就在於其太過看重外表。在意內心的人,有很多是平凡中的薄弱者,可能外表讓人看起來不會有什麼,但是默默的去看他,你就會發現他的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還有一個原因,這個觀點有些偏激,但讓我不得不重視。不少人抱怨大於行動,希望別人付出而自己坐享其成,自己可以享受快樂別人就應該去累死累活……種種行為理念,使得好人就應該去做好事,就應該處處幫著自己、讓著自己,於是很多人喜歡上了欺負好人。那麼,如此看來,欺負好人的人又算是什麼呢?

特意要說的是:麵對壞人,我們不能去逃避,也不能任其欺負;量力而行,與其周旋使之自己能夠與之相抵,才是對付壞人最好的辦法。但是,這個需要我們不斷的使自己富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