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寓兒歌配畫嚐試教學中發展幼兒能力(1 / 2)

在寓兒歌配畫嚐試教學中發展幼兒能力

幼教天地

作者:吳麗麗

本學期我班開展了兒歌配畫活動,對這一嚐試性的活動,我的設想意圖是這樣的:首先,傳統的美術教育教學主要是以幼兒學習繪畫技能技巧為主,教師側重的是技法傳授,幼兒隻是臨摹;評價美術作品的標準是畫得像不像、好不好,對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有一定的限製。或許我們會為孩子們將自己的範例臨摹得惟妙惟肖而高興,但在極為推崇孩子們的自主性、創造性的今天,如何使孩子們擺脫以往的呆板、千篇一律,呈現出與眾不同、獨樹一幟,讓畫麵活起來呢?

其次,我班幼兒的動手能力明顯好於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我們以前著重於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相對來說低一些。幼兒沒有交往的願望就沒有交流行為的產生,也就談不上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如何為幼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運用環境,並學會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促進幼兒語言表達、理解能力的發展呢?

在以上兩點考慮和小學活動課詩配畫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兒歌配畫,把繪畫、兒歌、識字三者有機聯係在一起,以繪畫、兒歌為主,以識字為輔,發展幼兒的繪畫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早期閱讀能力。在具體活動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學習兒歌

為幼兒選擇一些富有童心、童趣、有鮮明形象,並且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兒歌,讓幼兒朗誦、理解、背誦。如兒歌《珍珠被》:“晚風輕輕吹,吹皺了小河水。水中魚兒跳起舞,搖頭又擺尾。星星下河來,洗澡閃銀灰。小魚小魚可真美,蓋床珍珠被。”這首兒歌很美,富有想象力,幼兒很願意朗誦。通過學習兒歌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打破隻有教師提問、幼兒被動回答的局麵,培養幼兒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學習兒歌中自然、主動的識字

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有意識地識字,而不是無目的地讀背。如:在教學新兒歌時,我首先出示兒歌內容,讓幼兒根據已有的識字基礎,用手指指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培養幼兒看字讀字對應的能力,眼口一致的能力,而不會出現兒歌已說完,手還沒指完的現象。通過幼兒的識讀,我有選擇地選出一些生字進行認讀,並用這些字組詞,用詞語說句子。這樣大大提高了幼兒識字的興趣,知道了識字的目的,可以讀更多的兒歌和故事,同時培養幼兒閱讀的好習慣。在幼兒全部認識兒歌中的字時,就能有意識地看字說兒歌,養成一邊說兒歌一邊識字的習慣。這樣,眼、口、手、腦並用,可使幼兒養成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

三、配畫

幼兒在理解兒歌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兒歌內容進行構思、畫畫,我進行指導,但一律不出示範畫。由於幼兒是根據兒歌內容畫畫,既給幼兒規定一定的內容,又可以根據兒歌內容自由想象、創造。幼兒在繪畫過程中出現以下四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