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股各自為政的偽軍,倒也是減輕了潞東地區敵情上的壓力如果當麵的偽軍擰成一股繩,帶來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可三部分偽軍各自為戰,這固然有利於控製,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偽軍的協調能力。
同時因為這些偽軍出身以及之前的淵源,並因為爭奪地盤和勢力範圍的原因,之間相互矛盾可謂是相當的重。李子元看的很清楚,如果自己打了這個偽軍師,南麵的汪偽第二方麵軍絕對不會救。
即便是日軍協調增援,但整個行動上肯定也是糊弄為主。同樣,打了汪偽第二方麵軍,這個偽軍師也絕對不會出力。除了各自為政之外,恐怕之前西北軍與晉綏軍之間的恩恩怨怨,也會摻雜在其中。
當年的中原大戰,晉綏軍在那位老奸巨猾的山西王運作之下,基本上沒有實力大損。除了少數掩護部隊之外,基本上成建製完整的撤回了山西。而與其並肩作戰的西北軍卻損失慘重,基本上丟光了主力。
晉綏軍全軍而退,西北軍卻是土崩瓦解。除了少數撤到晉南的殘部之外,整個西北軍大部分都投向了中央軍。當然這與當時西北軍內部不和,在中原大戰之前就沒有形成統一意見。而晉綏軍內部很團結,也有很大的關係。
不過被坑了一個半死的西北軍上下,對晉綏軍各部恨得要死。甚至可以說在中原大戰之前,西北軍絕大部分的將領,就對晉綏軍不信任。再加上戰時承擔了兩軍絕大部分輜重和軍餉供應的山西王,對兩軍待遇上差別對待。
一個有罐頭吃,彈藥打掉多少補多少,到月就開軍餉。一個連鹹菜都吃不上,彈藥補充異常的困難。結果,一個全軍而退,一個徹底的分崩離析。當然,也不能不說那位山西王對部隊掌控能力也算是一流的。
即便是現在局限晉西一地,晉綏軍也沒有出現大麵積投敵的部隊。隻是他的晉綏軍全軍而退,卻是坑苦了西北軍。尤其是汪偽第二方麵軍那位孫老總,更是從省主席到方麵軍總指揮,成了一個光杆司令。
整個中原大戰之中所有西北軍參戰各部隊,他的部隊損失最重,沒有一支能夠退過黃河保存下來。大部分都被繳械,小部分則脫離他自由行動。丟光部隊後幾年的寓公生活,讓這位孫老總恨晉綏軍恨的牙根直癢癢。
所有西北軍將領之中,他是最恨晉綏軍的一個。對晉綏軍出身的偽軍,也一樣沒有好印象。他的第二方麵軍抵達晉東南後,第一件事情便抓地方權力。那些晉綏軍出身的地方雜牌偽軍,基本上都被撤了一個精光。
二者之間的矛盾,對於整個潞東分區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至少打一個,另外一個絕對不會全力增援。不給來一個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就已經很給麵子了。即便是有日軍居中調動協調,恐怕也很難讓這幾波勢力和平共處。
不大打出手,已經很給日本人麵子了。日軍恐怕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將這支偽軍調到山西的,遠離一戰區的中央軍。以這位老兄和他部隊對晉綏軍的舊怨,恐怕打死他也不會被二戰區拉回去。
而在林縣和中條山的釘子被拔出之後,整個晉東南距離一戰區相當的遠。倒也不怕這位老兄,再一次的反叛回去。日軍這一手,可謂是領悟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精華。但這一點對於潞東的八路軍來說,的確是一個相當的好事。
不過除了這一點之外,還有一點李子元卻是注意的。汪偽第二方麵軍與那個偽軍獨立師之間的關係不睦,中間給自己創造的機會很多。但這個偽軍師與縣警備隊之間的關係,卻是另外一件事情了。至少要比與那個汪偽第二方麵軍,關係應該要緊密的多。
各縣的偽警備隊都是各地日軍駐軍直接控製,但這些偽警備隊大部分都是或是原晉綏軍失意人員組建,或是原來山西省政府所屬的民團、保安團投敵後改編。與這個偽軍師至少在香火上,還是有一些情緣的。這其中不僅僅是鄉土觀念,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時這個偽軍師直接歸屬三十六師團指揮,各縣偽警備隊也是歸屬各地的日軍指揮。這兩支偽軍表麵上看不是一個建製,但實際情況來看未必如此。李子元有種感覺,這兩支偽軍之間的關係不正常。自己無論打了那支,另外的一支肯定全力救援。
至於這個偽軍師編成的部隊,並不在此次日軍掃蕩範圍之內,究竟是怎麼投敵的。是被日軍拋出的高官厚祿誘惑拉下水,還是與自己部隊原有內部矛盾導致的投敵,還是因為其他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投敵的。這一點,李子元並不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