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再啟和談進程
觀察
作者:鄒珊
7月19日,美國國務卿克裏在約旦首都宣布,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已就和談初步達成一致,最快將於一周內在華盛頓舉行會談,最終敲定細節。以色列情報和戰略部長7月20日晚證實,以色列已經同意滿足巴勒斯坦一直以來對和談重啟的要求之一,即釋放部分關押的巴勒斯坦囚犯。內塔尼亞胡同日也對初步協議表示歡迎。巴總統阿巴斯發言人則稱,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將盡快前往華盛頓與以方代表及克裏會麵。
2010年9月,巴以和談在短暫重啟後便陷入擱置,此後,美國為恢複和談與以色列進行了多次磋商,甚至開出“以援助換停建”條件,但均未取得進展。美國隨後宣布放棄把推動以色列延長定居點限建令作為恢複巴以直接和談的途徑。
如今,以色列一改態度,對克裏的呼籲進行了積極回應,難免讓人有所不解。“目前,中東地區局勢和美國的內政環境都沒有對重啟和談形成刺激。”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高級中東研究院弗萊裏奇(Charles Freilich)告訴本刊,“地區焦點集中在埃及和敘利亞,沒人對巴勒斯坦問題施加特殊壓力,美國對此也沒有急切要求。看起來,克裏更像是單槍匹馬在為和談忙碌,奧巴馬卻與此保持了距離。”
7月18日,為敦促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領土,推進中東和平進程,歐盟製定了新規,禁止成員國與設立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的以色列公司和部門合作。“許多觀察家認為,是這條新規促成了雙方同意再啟和談。”弗萊裏奇說,“巴勒斯坦認為,這是他們成功獲得國際支持的證據;而以色列則認為,這是國際孤立程度加深的信號,所以需要以深入和談的方式阻止其他製裁出現。”
而在加拿大全球研究中心的納讚羅亞(Mahdi Nazemroaya)看來,此事件與美、以兩國準備聯合對抗黎巴嫩和敘利亞的計劃有關。“美國和以色列剛剛就指名黎巴嫩真主黨為恐怖組織一事向歐盟施壓,但遭到了多方拒絕。”他告訴本刊,“真主黨目前公開支持巴沙爾政府,美以兩國可能正在計劃對其發起攻擊。若將真主黨的軍事組織定義為恐怖組織,以色列對黎發起戰爭則可借用‘反恐戰爭’名義。否則,隻要以方開火,就會招致巨大的國際譴責,這將成為以色列的公共關係災難,所以它準備通過與巴勒斯坦更新和談來保持積極的國際形象。”
和談重現曙光,克裏功不可沒。上任半年來,他六次赴中東極力斡旋。在美國戰略重心移向亞太、中東局勢焦點另有偏向的今天,他的努力難免招來“不分輕重”的指責。但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戴勒哈米(Shibley Telhami)看來,巴以問題之於美國的重要性從未被削弱過。他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巴以和平的缺失將持續觸碰以色列的安全感缺口。和平一日不落實,以色列便會一直處於與阿拉伯世界的對抗狀態中,戰爭一觸即發。結果就是,出於安全需要,以色列會努力使自己保持高於阿拉伯世界整體的戰略和技術優勢,美國則會對此全力支持。可這樣的強勢是為阿拉伯國家所抗拒的。在阿拉伯世界覺醒的時代,3.5億阿拉伯人很難接受這800萬以色列人占戰略主導地位。這進而決定了阿拉伯世界對核問題的核心態度:阿拉伯公眾並不信任伊朗,但在過去的10年中,他們卻一直反對國際社會限製德黑蘭的核計劃,原因就是無法接受以色列單獨擁有核武器。所以,在巴以和平缺失的環境下,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間將一直處於對抗和備戰狀態,而美國則將與它一起成為阿拉伯戰場幾乎每場戰爭的焦點。若巴以間爆發戰爭,美國將被卷入更深。”
“以色列政府尚不可能做出長遠讓步;巴勒斯坦官方與哈馬斯的分歧又在日益增大,阿巴斯將很難單獨達成任何協議。”弗萊裏奇指出,“巴以間的分歧依然嚴重,而美國能做的也不過是牽線搭橋,並非真正促成協議。由於巴以雙方都不願因阻止和談而被國際社會譴責,和談被正式重啟不是沒有可能,克裏也一定會因帶動了事態發展而被祝賀。但與實實在在的進展相比,這還隻是個起步階段。”
7 月19 日,美國國務卿克裏在約旦首都安曼宣布,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已就重啟和談初步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