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倍接下來要幹什麼?(1 / 1)

安倍接下來要幹什麼?

專欄

作者:宋曉軍

7月27日,當國內媒體還在大篇幅關注中國軍機穿越第一島鏈和中國艦艇繞日本列島航行的新聞時,《朝日新聞》刊登一篇對美國前負責亞洲事務的副國務卿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的采訪。在采訪中,阿米蒂奇建議安倍政府在修憲、釣魚島、曆史等問題上要謹慎行事,而應優先發展經濟。聯係到兩天前日本防衛省出台的新版《防衛計劃大綱》中期報告的相關內容,一些國內的資深軍事迷開始討論一個問題:安倍接下來要幹什麼?

在對阿米蒂奇的采訪中最大的看點,除了要日本優先振興經濟外,就是他談到了修憲與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的難易程度。他在采訪中說的大意是,雖然修改憲法第九條更有利於加強日美的安全合作,但難度大於內閣法製局重新對“集體自衛權”的解釋。換句話說,他希望安倍政府在振興經濟的同時,先對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進行操作。那麼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對日本意味著什麼呢?

簡單地說,“集體自衛權”是1945年6月《聯合國憲章》授予主權國家的一項權力。主權國家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形式表現為“保衛他國”。但由於此項權力與日本現行的《憲法》第九條有明顯衝突,因此在上世紀70年代後,日本政府法製局專門對此進行了解釋——“《憲法》第九條所允許行使的自衛權,僅限於防衛我國之最低限度,而行使集體自衛權一事超出了這一範疇,因此在《憲法》上不允許。”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隨著台海危機和朝鮮半島危機的爆發,日本朝野要求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呼聲漸高。其中觀點有兩個:一是改變對現行《憲法》的解釋;二是修憲。阿米蒂奇的建議顯然是先選擇前者。也就是說,在日美安保同盟的框架下,日本自衛隊在與美國軍隊一起實施作戰時,在自衛隊和日本國土並未遭到直接攻擊時,自衛隊有權力以實力阻止對美國軍隊的攻擊。這個結果對於美日而言無疑是個“雙贏”的結果,美國可以在國防開支減少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日本的軍力維持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能力;而日本可以借此打破《憲法》第九條對其兵力建設和兵力使用的限製。

說到兵力建設和兵力使用,就涉及到兩天前日本防衛省出台的新版《防衛計劃大綱》中期報告。《防衛計劃大綱》是1976年10月後日本以“基礎防衛力量”構想為主的防衛力量建設方針,而“中期報告”是“大綱”編製過程中根據周邊安全環境和本國軍力情況對編製新“大綱”的指導原則。在7月25日出台的“大綱”中期報告中,已有了明顯配合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的內容,如“加強對彈道導彈攻擊的綜合應對能力”和“加強對離島的無人機監視”以及“增強自衛隊的海軍陸戰隊能力”等等。當然,在周邊安全的表述中,還多次提到了與中國有島嶼主權和海域權益爭端的所謂“灰色地帶”裏的“事態”變化。

如果把新“大綱”的出台和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聯係起來,並把時間節點定在2013年底,就會發現這是安倍在參院大選“獲勝”後準備向“修憲”目標邁出的一大步。在這個意義上看,日本媒體有意放大發布的所謂中國電子偵察機首次穿越第一島鏈和中國軍艦編隊首次繞日本列島航行一周的消息,難道不是為這“大綱”出台及重新解釋“集體自衛權”做輿論鋪墊嗎?國內媒體大篇幅地報道這兩則消息,難道不是在為安倍向修憲邁出一大步當“拉拉隊”嗎?

討論到這兒,軍事迷們的意見出現了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完全是中了安倍設下的圈套;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媒體受自身利益的驅使,采用“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報道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海上力量在太平洋方向的溢出是個事實,你攔不住安倍政府利用此點達到自己的政治目標。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安倍接下來要邁出的“一大步”對於中國軍事力量的建設和發展有可能是個“禮物”。這個“禮物”的意義就在於,100多年來,日本一直是決定中國太平洋方向上安全環境的關鍵點。如果這個“關鍵點”的問題不能理順,不久前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太平洋足夠大”和“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思路就難以操作。現在的問題是,應該如何應對安倍即將邁出的“一大步”問題。媒體可以用“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報道方式,但提供政策建議的學者和一線工作的人員不能如此。

7 月8 日,一組日本自衛隊員在東京以西的裾野市登上直升機進行跳傘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