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選股要避開思維陷阱(1 / 2)

選股要避開思維陷阱

專欄

作者:陳予燕

許多投資者在投資時容易出現思維陷阱,胡貝爾資本管理公司的創始人喬·胡貝爾(Joe Huber)總會避免這樣的重大錯誤。

胡貝爾崇尚以研究為導向的基本麵價值投資,並與行為金融學相結合。他和他的團隊的目標就是去尋找因偏見而被其他投資者忽視的便宜股。投資者容易產生的一個偏見就是過於倚重當前事件來判斷公司的發展前景,比如,一個季度的財務報表狀況很難說明公司的長期走勢。

行為金融學與偏誤

認知式決策缺陷(cognitive-decision flaw)在人們的生活中相當普遍。它重複出現,並始終如一。但如果你了解這些認知式決策缺陷的話,就可以利用它們,並進行套利交易,因為它們一直在不斷地重複發生。

其中一種缺陷是易獲得性偏誤(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們總是將重心放在他們最近注意到的數據點上,但很多時候,這並不一定是最相關的數據點。而即使是最相關的一點,人們往往倚重其太多。

在過去15年中,股市有兩次大潰敗。2009年金融危機時,大家把重心都放在風險控製上,而不是收益上麵。因此,在股價下跌時,人們都隻關注如何保護資產不受損失。易獲得性偏誤告訴我們,市場剛剛進行過極端調整。五年很快就過去了,大量數據表明,人們當時更專注於風險控製,如極端的預算赤字,大量的失業和就業不足,國際上很多動蕩不安等因素成為了人們的關注焦點,但即使在當今的市場,情況依然如此,甚至比以前更為嚴重。股市自2009年初以來上漲了一倍多,現在,人們應該更多地關注風險,但由於易獲得性偏誤,人們實際上卻較少地關注風險。

其他常見的偏誤有心理捷徑(Mental shortcuts)、均值回歸(reversion to the mean)還有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在處理數據時,人腦往往會走捷徑,即所謂的心理捷徑。在一次行為金融學演講中,我讓聽眾讀我寫的一些話時,心理捷徑就出現了。話的內容是,“New York in the the spring”(紐約的的春天),這句話的外麵有一個三角形,但人們往往隻讀了一個“the”,而不是兩個。

均值回歸是價值投資者的首要理念。人類的大腦容易浮想聯翩,向外推衍,卻不善於回歸。但是經濟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行業的資本回報率低,資本就該退出該行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回報自然會提高。相反,高資本回報的行業會吸引競爭,隨著更多的公司加入,回報就會降低。這是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情。然而,人類的大腦卻在進行發散式思維,總會聯想到最新的數據,然後根據最新的數據做決定,而不是考慮均值回歸,這就是易獲得性偏誤。因此,在股票市場中,股票被錯估的現象很常見。

另一個偏誤是心理賬戶,投資者在潛意識中傾向於把不同的投資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單獨管理,並且對不同的心理賬戶的風險偏好不同。例如,如果沒有交易稅費,賣出一隻股票和購買該股票的價格就變得無關緊要,而公允價值就成為唯一要考慮的因素。股票本身並不知道你為它付出多少代價,而這也無關緊要,價格已經標明了。因此,如果不征交易稅費的話,注重心理賬戶就成為一個很大的心理陷阱。有人可能會專注於一個不太相關的數據,並納入他們的投資決策。

舉例來說,在演講中,我要求聽眾寫下自己的社會保障號碼,然後我要求他們寫下匈奴王阿提拉是在哪一年被擊敗的。我告訴他們,用他們自己的社會保障號碼的最後三位數字加上400就可以得出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即使參與測試的人都知道他們的社會保障號碼與匈奴王阿提拉被擊敗的年份沒有任何關係,但若他們不知道第二個問題的答案的話,他們還是會按照我的方法去試一試。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倚重社會保障號碼這個完全不相幹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