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是孩子還是自己
人與事
作者:李瀅
孩子們的故事
“我不喜歡內向的人,你要大方地站出來!”
妞妞是被媽媽拽進谘詢室的。她怯生生的,大多數時間都低頭看著她的鞋子,偶爾回答谘詢師的問題時聲音還特別小。媽媽帶她來谘詢的原因是覺得她太內向:路上見到熟人不打招呼、家裏來了客人躲在房間不出來、在幼兒園不願和小朋友玩。為了讓女兒改變,媽媽把所有休息時間都用上了:邀請同事來家裏玩、帶女兒去朋友家做客、帶女兒參加早教……可惜妞妞就是沒有變化,而且變得更害羞、緊張。媽媽很擔心女兒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生存,於是把她帶來谘詢室,希望能得到一個良方讓女兒從此不同。
“你不知道他有多壞,我電話響了,他竟然會裝作我接電話!”
小良是個秀氣的男生,眼睛大,鼻梁挺,皮膚白皙,透露出一股子聰明勁。50分鍾的谘詢時間,小良的爸爸說了半個多小時,谘詢師幾乎無法插話。他繪聲繪色地說著兒子的種種“劣跡”:和爸媽頂嘴、把同學的書扔到窗外、和老師叫板,在爸爸睡著的時候,會學著爸爸的口氣接電話……父母罵他也不爭辯,略帶嬉笑地甘願被爸媽罵一頓。固然,小良的表現有些不尋常,挑戰權威和引起消極關注好像是他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然而,最讓我好奇的是爸爸的態度,看上去對小良恨鐵不成鋼,在“津津樂道”的背後,卻有些隱隱的開心,甚至說到小良不畏父母的打罵時還有些欣賞。
“探險就要付出代價,這點小傷不算什麼!”
認識小玉的媽媽是在一次親子講座上。當講到溺愛、過度保護會給孩子帶來負麵影響時,她非常激動,站起來說起她和女兒的故事。她從不溺愛孩子,經常帶孩子去爬高山、去江河湖海遊泳、去山裏探險。8歲的小玉已經骨折過一次,身上有好幾處縫針,其他的傷就更不計其數。在座很多媽媽聽了覺得難以接受,甚至覺得小玉媽媽殘忍,可是小玉媽媽不為所動,她堅持自己這樣做是幫助小玉成長。她認為人生必定坎坷不平,隻有讓女兒從小得到磨煉,她以後才會不懼風雨。
父母們的故事
妞妞媽媽
隨著谘詢的深入,妞妞媽媽談起了她自己。她從小也是一個內向的女孩,見到陌生人會害羞、來到陌生的地方會害怕、遇到大場麵特別緊張。讓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她媽媽費了很大周折讓她進重點學校,見到老師時媽媽讓她自我介紹。雖然她之前已經做好了準備,可就在那一刻,她腦子裏一片空白,什麼也說不出來,隻能躲在媽媽後麵。走出校長辦公室,媽媽甩開她的手,任她怎麼求也不肯再牽她,她永遠忘不了媽媽那生氣、失望、嫌棄的臉。
小良爸爸
谘詢師提出要和小良爸爸單獨做一次谘詢,他有些詫異,但還是接受了。這就是他,麵對權威,更願意遵從和配合。谘詢師把谘詢室裏的觀察告訴小良爸爸,對於小良的行為,他既無奈、生氣,又高興和欣賞。小良爸爸一下子沉默了。許久,他說爸爸是個軍人,說一不二,對待他就像對待手下的兵一樣嚴厲。小時候他就懂得,在爸爸麵前他沒有發言權,他的任何小小請求都得不到滿足,他要做的就是不惹麻煩、乖乖聽話,不然等著他的就是一頓好揍。這麼多年,小良爸爸已經從一個男孩長成一個男人,他老實客氣本分友好,但總是有些遺憾覺得少了些男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