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情緒的力量
人與事
作者:遊小挺
您是否曾在情緒爆發之後又暗自後悔?是否平時忍之又忍卻因一點小事爆發?
情緒管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簡單地壓抑、控製自己的情緒,而是要在正確理解情緒、體察接納自身真實情緒的基礎上,掌握調適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與技巧,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
讀讀原生、派生這兩種情緒
從心理學角度說,情緒是指個人因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心理體驗。當需要得到滿足時會產生快樂、興奮、幸福等正向情緒,得不到滿足時會產生焦慮、怨恨、痛苦、悲傷等負向情緒。
首先讓我們從不同角度來了解下情緒——原生情緒和派生情緒。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曾所說的原生情緒,即事件發生時那最初產生的感受;而派生情緒,即是為了逃避原生情緒而發展出的種種感受。
原生情緒是最自然的情緒,比如:喜怒哀懼。它的特點是:發生和事情相伴,生起自如,不誇張。這種感覺讓它自然地流動和表達,它就會自然終結,進而導致建設性的行動,並對他人有感染力。所以,接納和順從原生感覺不會導致失控。出現時,眼睛是睜開的。
比如,一個親人去世了,我會悼念,我會哭,我允許自己的情感流動。如果我允許這種情緒流動,他很快就會結束,完成最終的分離。
原始情緒總是很短,並有他所服務的目的。
派生情緒則往往是壓抑原生感覺後的病態表現,往往有誇張的表現,無事情相伴。派生感覺消耗的精力,使我們感到弱小,產生抱怨、暴力,這種感覺表達後會越變越糟,而且派生的情緒無法帶向行動所以,對待這種感覺要製止。
成人的情緒中一般包含著大量的派生情緒。因為我們的文化強調“退一步海闊天空”,很多時候當時忍了,但情緒沒有得到有效處理,而是被壓抑了。被壓抑的情緒作為一種能量在積累,總會有爆發的時候。我們常說“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有時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卻能引發某人的激烈反應,旁人會感歎“這麼一點小事兒也值得發這麼大火嗎?”其實往往就是派生情緒在作祟。
讓我們看下麵這個案例:林老師是一位美術教師,最近她的心情糟透了。她認為自己對待工作一貫認真負責,但連續三年參評中學高級職稱卻因種種原因都沒能評上。看到別的學科比自己年輕的教師都已經成功晉職,她覺得越來越不是滋味。
麵對班裏三十幾個學生,她隻好把自己的焦慮與不滿藏在心裏。這幾天隻要一回到家她就難以控製自己的脾氣,已經對愛人和孩子發過幾次火,事後她無比後悔。
前幾天,上美術課時,班裏有一名學生要麼懶洋洋地趴在課桌上,要麼與周圍同學說笑打鬧,林老師要求這名學生遵守課堂紀律,沒想到學生不但不聽從老師的勸告,反而大聲頂撞,甚至動手推了林老師一下。
這讓林老師感到異常傷心和憤怒,她再也控製不住自己,向學生吼道“去請家長來!”然後流著淚摔門衝出了教室……上麵案例中林老師麵對不守紀律的學生的狂怒和奪門而出就屬於典型的派生情緒。
不同的情緒 不同的價值
在知曉原生情緒和派生情緒的區別後,我們也要學會區別對待這兩種情緒。
其實無論是原生情緒還是派生情緒,都是我們內在感受的真實反映,每種情緒都有它獨特的價值。比如憤怒、痛苦會使我們處於應激狀態,調動身體能量去應付威脅。因此,就情緒本身而言並沒有好壞之分,人們不必因為自己產生憤怒、悲傷、羞愧等情緒而覺得有什麼不對。
情緒就如同發燒,它隻是症狀,我們不能隻是試圖消滅症狀,而是要積極尋找症狀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
對待原生情緒,恰當表達。中國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直致力於培養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但忽略了培養我們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對於自己的情緒,要麼壓製,要麼爆發。一些成年人的情緒表達依然是非常原始的、直接的,沒有經過任何組織,不講究任何策略。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學習如何表達情緒,不斷提高自己的情緒表達能力。
在表達情緒時可以遵循如下簡單四步驟:
第一,精確而單純地描述你的情緒讓對方知道。
第二,問對方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做這些事。不指責,隻是尋求原因,給對方解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