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低頭族”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每位智能手機用戶平均每天查看手機的次數高達34次,連大名鼎鼎的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的妻子也坦陳,自己是個“低頭族”,每隔五秒就會不由自主地查看手機。
不少網友也坦陳,和身邊的親朋好友越來越沒話說,對網上那些熱點話題卻是窮追不舍,其實自己也明白,這些信息左右不了目前的生活狀態,但還是忍不住一再關注。
數字終端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我們漸漸遠離了麵對麵的溫暖。心理專家指出,對數字終端的依賴,和現代人渴望歸屬感、認同感有關。在一個人人都以擁有智能手機為榮的時代,不能及時跟進的代價或許就是被大多數人拋棄。
由此,我們很容易理解,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隻要有一個人掏出手機,其他人就會心照不宣地回應。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都市人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故鄉遠在他鄉,親友散落天涯,表麵上呼朋喚友熱鬧非凡,實則找不到一個可以放心傾訴的對象。相比複雜的人際關係,數字終端要單純得多,無需和人發生實際接觸,又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交往。
“請抬起你的頭來”
“最近我也發現,不論什麼群體,很多人都喜歡抱著手機玩,而且以年輕人居多,手機成為了生活中依賴的東西。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首先與內心太空虛、浮躁有關,正因為內心空虛所以需要有東西來填充,而手機恰恰起到了填充的作用。麵對麵的溝通是最直接的,與親朋好友相處時都在玩手機,必然會影響親朋之間的關係。”研究心理學的李成雲說,生活不充實、生活太單一都是造成內心空虛的原因。
另外,很多年輕人不會欣賞身邊的事物,不會獨處。獨處是一種能力,現在的年輕人成長的環境大多在父母的寵愛之下,環境比較單一,缺少欣賞周圍人和事的能力,一旦獨處時就受不了了,甚至有人會恐懼獨處,所以手機再次起到了填充作用。
很多人已經發展到了各個場合都不能離開手機,對此李教授建議,不妨讓自己鍛煉一下獨處的能力,戒掉手機癮。“獨處會讓人心平靜下來,學會思考和欣賞,所以大家可以把手機放到一邊,在一個安靜的環境裏單獨待一會,慢慢培養這種能力,這有利於戒掉對手機的過分依賴。”
心理專家袁林方指出,許多年輕人在工作、學習時間也要忍不住玩手機,發微博、看微信,一天24小時QQ不下線,隨時隨地聊天,還有的吃飯、睡覺、上廁所都要捧著心愛的手機。“長期玩手機不僅對身體有很大損傷,如視力下降、腰椎頸椎酸痛、消化不良等,而且長時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孤立的虛擬空間中,也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麵影響,如自閉、冷漠、抑鬱、焦慮、人際關係緊張等。”袁林方認為,對於手機這個目前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我們應該理性使用,讓它給生活帶來便捷和樂趣,而不是製造問題和麻煩。
在各類場合沉迷於擺弄手機等電子產品者的“低頭族”,他們對周邊冷漠,不屑交流,無視禮儀。國際權威的思緯市場研究公司對11國、8000餘位訪眾調查:超過1/4人認為手機比錢包更重要,1/3人表示“離開手機無法生活”,2/3受訪者睡覺時不關手機,3/4人會隨身攜帶手機。按國際電信聯盟全球手機用戶60億(中國10億)總量,那麼至少有20億人每天與手機“捆綁著”過日子。
馮小剛的電影《手機》道出:“手機好像有生命,它對使用手機的人產生一種控製。”科技本為方便人們的生活,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便當,但手機卻帶來人們相聚時的無語和隔膜。特殊“第三者”的如影隨形,成了社交中普遍的痛。
中國劇烈變化的社會,讓社會心態、人際關係、倫理道德轉型迅猛而持久。大城市生活更有“事事要競爭、時時搶機會、隨時會落敗”的不確定性壓力,微弱個體身陷種種無力、無助、無奈感之中,因此,人們惹上了“電子毒癮”——其以高科技瞄準人性弱點,侵蝕社會精神、信仰、意誌、倫理、習慣等文化肌體的健康。這種被手機“綁架”的悲哀上演著一種主體被所創造客體掌控的荒誕,這也許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異化”。麵對事態,我們不應放任無為,要主動積極地科學應對,拒絕變成“手機人”,擺脫對手機的病態依賴,重新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心有陽光、擁抱親情,使自己和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