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保障管理方麵,2012年,參與企業員工養老保險的人數高達55.29萬人,參與機關事業養老險的人數高達12.21萬人,參與城鎮員工基礎醫療保險的人數高達56.91萬人,參與工傷保險的人數高達36.87萬人,參與生育保險的人數高達39.62萬人,參與失業保險的人數高達31.09萬人。更深入的優化和鞏固了新興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製。參與新農合的人員在全市約有188.72萬人,參合率大約96.27%,籌資的標準也有所提高,約為每人209元,全市集資總數高達5.47億人民幣。重大疾病救助種類擴充至20種,執行總數限製、參照醫療費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去貼補,使參合農民的受益能力得到了提升。大力推進養老機構建設,2012年末累計建成公辦養老機構969個,床位數8000餘張;社會辦養老部門(老年公寓)19處,床位數共4600張,入住總人數1800個。共計創建街道老年白天照看服務站4所、社區老年白天照看服務中心18所。
二、加強秦皇島社會管理體製創新的建議
盡管秦皇島的社會管理創新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舊麵臨許多障礙,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繼續深化地方政府的創新實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理念
網格化社會管理改革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宗旨。促進農村社會治理創新,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觀點。以老百姓為核心,堅持並加強信任百姓、尊重百姓並依賴百姓的觀點,開發百姓自我管理的潛力。彰顯村代會在決策裏的價值,讓監委會和村代會及村委會形成有效的分權製衡;黨團體參與村代會,以領導核心的形象存在於農村重大決策和問題治理的流程裏;農民借助經濟協作團體對接市場,共享較多市場化所引入的成果;農民團結起來,進行自我安全防護,進而達到農村社會發展的安穩和諧。
(二)合理定位地方政府職能,寓管理於服務
在創建及優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的曆程中,在符合大家日漸提高的多元化物質文化需求的曆程中,地方政府要及時確認自己的位置,從生產建設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寓社會管理於公共服務。
1. 服務下沉,貼近居民。對於秦皇島來說,可以將基本公共服務事宜的實施,像計劃生育、勞動就業、養老助殘和社會保障等,引入到社區,麵向居民,通過派駐社區的服務點或是工作點駐守處理。
2.運用菜單式與個性化服務模式,滿足對接所需。秦皇島可效仿泰安,借助菜單式和個性化服務形式,參照社區居民的切實服務所需,通過菜單模式擺在社區百姓麵前,采用“你點我供”的形式,給予百姓定向的誌願服務,讓百姓不用出門就可擁有此服務。還可以找一些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開發更多的適合老百姓的誌願服務的項目。
3.通過公共服務外包,改進政府服務的供給機製。秦皇島可以借鑒山東、北京等地的成功經驗,麵向社會公開招納空氣質量檢測、養老服務、下崗就業和青少年教育等服務項目的服務商,並定期召開公共服務訂購資訊發表會,指引和鞭策社會能源轉向服務行業,促使更多公益類和服務類社會團體加入公共服務環節,共擔服務事項的治理,逐步建立多主體共同管理的框架。
(三)鼎力推進社會團體快速發展
要強化秦皇島社會管理體製革新,務必要鼎力推進社會團體快速發展,政府要提供各種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
1.明確業務主管單位對社會團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資格,讓他從先前的業務審批轉為業務指導和監管,側重於行業治理和政策指引。梳理好社會團體和其業務主管機構的關係,讓兩者在管理部門、辦公場所、人事安排和資產權屬等部分完全脫離,實現既沒有行政歸屬關係,也沒有人事調配和資產等關係的“三無”形勢。使政府機構在對社會團體方麵的行政幹涉降低,提高社會團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推進社會團體的規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