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九章 我去看看鄭成功(1 / 2)

事情是這樣的簡單嗎?徐元良的後悔顯然是有些偏頗了,他以前沒有接觸過這一行當,自然不知道這裏的水有多深,即便是他曾經在外麵遊曆過不少日子,但是,這其中的彎彎繞繞又豈是一句話能夠說得清楚的。他一個勳貴子弟,所謂的遊曆,也不過是走馬觀花而已,這些東西,就算他想知道,也得有人敢說給他聽啊!

至少,在餘風看來,這事情就決計不是這麼簡單的。為了開辟這條商路,他的付出,遠遠超過了他自己的預計。最起碼他清楚地知道,雖然在東海一帶(現今黃海),不是海上大豪鄭家的主要勢力範圍,但是,鄭家的影響力還是無處不在的,他要楞生生的從鄭家的嘴裏奪食,直接開辟這樣一條新商路出來,有些地方他還是繞不過去。

說是新商路,其實也不新了,問題上,這條商路,餘風以前從來沒有碰過,而大明有些能力門路走這條商路的人,和鄭家之間無一不有著糾葛,餘風算起來,就是一個標準的外來戶。

但是此刻這個外來戶,不僅一頭紮進了這個圈子,而且,似乎他也不願意別人在這個圈子裏繼續混下去。世界上的買賣,沒有壟斷更賺錢的了,餘風比任何人都了解這一點。而要持續不斷的帶給徐元良財富,獲得徐元良的支持,他又必須這麼做。

他要取得鄭家的認同,或者說支持,他要讓任何試圖染指這條商路的人,消失匿跡的退出這條商路,這裏麵,要做的功夫就多了。

以餘風現在的實力,說句難聽的,在海上,和鄭家還真的沒法比,哪怕他有那麼幾艘炮船,那也是屬於打一艘少一艘的貨色,而且,這水戰不比陸戰,他要是真的有朝一日和鄭家翻臉的話,那結局不用旁人提示,他自己都想得到,那他整個勢力,那真是“片木不得下海”。這就是沒有製海權的悲哀,這整個時代還好一點,至少對方沒有航母,沒有海軍陸戰隊,放在後世,失去了製海權的下場,那可就真的是任人揉捏了。

所以,餘風的姿態放得很低。

在去年,鄭芝龍徹底的消滅了海上大盜劉香之後,聲勢一時無兩,“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

但是實際上,鄭芝龍的年紀並不大,也不過是三十出頭的樣子,餘風現在二十多歲,算起來,都可以算得上是少年早發的典型人物了,但是,無論是從資曆來說,還是從實力來說,鄭芝龍目前都還是勝餘風一籌。有人又要說了,這鄭芝龍不過是一個海防遊擊,手下又能有多少戰力,餘風不是連嫡係帶新擴的風字二營,足足四五萬人麼,這樣的實力對比,還叫稍遜一籌?

不錯,餘風在路上的戰力不錯,拚起人頭來,比鄭芝龍是要強上一些,可問題上,餘風的基業在朝鮮,而鄭家的基業在福建,在台灣,他夠不著啊。就像一些朋友扯淡的話題,張飛和嶽飛哪一個更厲害一樣,這兩點沒有可比性啊。

他夠不這人家,兵力再多又有什麼用?但是,鄭家的船隊隨時可以抵達朝鮮,這兩廂比較,孰高孰低,那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鄭芝龍喜誕貴子,他是完全有理由上門道賀的。若是以前,他令人帶上一份厚禮,再派個有分量的人去道賀一下,這禮數也就盡到了,不過,眼下既然對鄭家有所求,少不得就要變通一下了。餘風這一次沒有和人商量,也沒有問自己手下那幾個智囊的意見,他決定自己親自走一趟,這麵子,算是他給的足了。

拋開要談的事情不算,他記得,鄭芝龍隨後的結局,好像是崇禎時候,又追隨南明的皇帝,一路逃竄,最後,貌似也正是由於他的反戈投降滿清,才令得南明朝廷最後的軍事係統也轟然崩潰,連皇帝也被吳三桂那個大烏龜勒死在緬甸了。這些已經日益淡薄的記憶,到底是正史還是家言,餘風已經分不清楚了,反正,他就這麼決定,在他看來,即便此行無果,能夠近距離的接觸一下鄭成功的老爹,看看自己在這個時代接觸的第一個名人,也是很不錯的。

對了,說到鄭成功,眼下鄭芝龍生兒子擺酒,可不是為了他。這個時代的人結婚都早,鄭芝龍三十出頭的人了要是現在才生下鄭成功來,那恐怕急都急死了。這個時候的鄭成功,已經足足有十一二歲了,這新生的小屁孩,無非是他將來眾多的的弟弟中的一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