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背後的時代傷感
中國好文章推選
作者:單士兵
2013年4月26日,電影《致青春》上映。至5月7日,片方正式宣布《致青春》票房突破五億。如此保持著強勁的票房持久爆發力,著實令人感歎。
回過頭來想,這兩年電影市場刮起的青春風暴,也都是如此強勁。比如,不到兩年前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也曾帶來強大的票房衝擊力,引發熱議。
青春電影領引懷舊潮,這是一種文化現象。懷舊,是一劑情感的藥引,回憶青春對當下生活來說,有時是在麻醉,有時是在敲打。這背後,都是因為有著一種特定的時代傷感,讓人難以忘卻。
對於每個人來說,很少可以堅強到一直昂著頭往前走,不回首。曾經有太多的過去,值得後悔,甚至是懺悔。比如,愛情。
愛情,是人生的一個重大母題,是人類一種永遠向往的最高貴最神聖的情感。遺憾的是,我們太多的人生,都曾錯過愛情,都曾陷入過愛情迷途。更大的悲哀就是,錯過愛情,愛得迷失,此後的人生,往往又是失敗的。在電影《致青春》裏,鄭微、阮莞、陳孝正、林靜、老張、黎維娟,他們上演的,也就是種種錯失。
青春又何止隻是愛情,有時,青春殘酷得甚至與愛情無關。在去影院看《致青春》之前,我剛讀完方方的《塗自強的個人悲傷》。這部小說也是講述一段青春。一個農村青年,在擠進城市以後,麵對社會惡劣的生存條件,他自強、樂觀、努力地奮鬥,最後並未成功改變命運,而是被生活拖垮了,死在青春裏。青年“徒自強”的最後人生留言是:這隻是我的個人悲傷。
這個人的青春,甚至沒有享受過愛情。小說結尾說,他從未鬆懈,卻也從未得到。其實那不隻是他個人的悲傷,而是一個時代的憂傷,而是一群人的青春憂傷。在懷舊時,我們不難發現,曾經的青春竟然如此狼狽不堪,那其實是一種強大的時代傷感。
青春是一段要經曆摔打和錘煉的過程,人性需要趟過那條自私功利和集體意誌的暗河,來走向更加幹淨純粹與獨立自由。然而,我們太多的人生,都倒在這條時代的河流裏麵,一身汙泥,甚至慘溺而亡。從愛情到人性,從生存到理想。在《致青春》裏,陳孝正說,“我的人生是一棟隻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允許有一厘米的差池——所以,我太緊張,害怕行差步錯。”可是,計量與死守的“1厘米距離”,並沒有帶給他精確的完美人生。
一代代憂傷又有傷的年輕人,也都是因為他們的青春被權力控製,他們的夢想被利益捆綁,他們活在集體意誌和他人評判的思維下,失去了人性自由和自我意識,當青春逝去的時候,就掉進懷舊的精神陷阱,一觸到那個永遠不會痊愈的傷口,就有一陣錐心的疼痛。法國社會學家托克維爾說,“當過去不再照亮將來時,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一個時代,如果把年輕人都套進那“1厘米的距離”,讓他們失去挑戰傳統、威權與專製的勇氣,他們又怎麼可能擁有純淨、明亮、自由、輕快的青春時光呢?
青春懷舊背後,就是一種時代的傷感,它讓我們看到曾經的青春,是如此狼狽不堪,也讓我們對未來,難以從容自信。現在,比懷舊青春更重要的,其實應該是拯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