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歲月1
如果原子彈成為敵對世界的新式武器,或者成為國家備戰的武器,那麼人類詛咒洛斯阿拉莫斯和廣島的日子也就到了。——奧本海默奧本海默迷茫歲月主張原子彈用於和平
1945年3月,那些依然相信德軍隨時可能使用核武器的美國科學家們正加快速度趕製炸彈的同時,美國的政軍人員就開始計劃要如何使用這個炸彈了!
不過,在作任何決定之前,美國羅斯福總統就因腦出血於1945年4月12日病逝於喬治亞州的溫泉鎮。
這時是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建立兩周年,奧本海默在吊唁羅斯福總統的會議上說,多年來我們大家都經曆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懼,羅斯福總統使得全世界億萬人民有了信心,我們在這場戰爭中所做出的犧牲,將使一個更加適合人類文明的新世界誕生。
他的結論是:“我們應該獻身於這個理想,使這個壯麗事業不會因為羅斯福總統的死亡而中止。”
他始終相信,羅斯福總統和他的手下,對這個威力恐怖的新武器的使用需要一個新思路這個事實是了解的。
吊唁會後,他對助手霍金斯說:“羅斯福是個偉大的建築師。現在,杜魯門也許會是個好工匠吧!”
杜魯門正好在最尷尬的時候接任美國總統一職。在羅斯福總統死前,美國有關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略,以及戰後的核武器政策正進行到必須麵臨抉擇的十字路口;而接任的杜魯門總統也因此被迫在任期開始的幾個星期之內,就必須作許多重大的決定。
4月,是洛斯阿拉莫斯交好運的一個月。所有各項任務進展順利,因此奧本海默告訴格羅夫斯將軍,預計到8月1日可以製成一枚實用的原子彈。
格羅夫斯得到這一消息之後,立即前往華盛頓,準備在4月25日向新總統彙報。由於史汀生要與格羅夫斯一起出席會議,因此格羅夫斯提前兩天向這位年邁的陸軍部長提交了一份書麵的情況報告。
在整個戰爭期間,格羅夫斯居於一種奇特的地位。在洛斯阿拉莫斯和曼哈頓計劃的實驗室內,他是一個外行,要聽取別人的彙報;但在其他跟軍事有關的場合,他卻是內行專家。
在政界人士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像他這樣掌握了如此豐富的原子彈知識。因此,當更換總統之後,在決定政策的關鍵時刻,格羅夫斯的這種特殊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他與史汀生共同工作期間,他完全有能力從最上層對今後政策施加影響。
對於4月25日會議的安排方麵,有人擔心如果史汀生和格羅夫斯兩人一同進入白宮去見總統,那麼一定會引起記者們對此事的猜測,因此,決定讓格羅夫斯由旁門進入白宮,經過一段走廊來到西側的一個房間,等候接見。
史汀生比格羅夫斯早到,先進入總統的辦公室,他向總統強調,美國對於發展這種足以毀滅整個城市的空前可怕的武器負有道義上的責任。然而,隻要美國能夠以恰當的方式使用這種武器,也有可能建立一種能挽救世界和平與人類文明的新秩序。
然後,史汀生要求總統讓格羅夫斯進來。這時杜魯門總統第一次閱讀格羅夫斯的那份報告,而史汀生與格羅夫斯則合看另一份副本。格羅夫斯將軍詳細介紹了發展原子彈的整個過程以及準備如何使用它的設想。
當討論到攻擊目標時,格羅夫斯指出,自1943年之後就已將日本列為可能目標之一。當時確實也有可靠的軍方情報估計如果使用原子彈,可以代替美軍在日本本土登陸而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樣至少可以少犧牲100萬人以上。
對原子彈效果的這種估計確實打動人心,但格羅夫斯並未向總統提到軍方對這一數字還存在著不同看法。例如,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就估計,入侵日本本土所付出的代價可能相當小,大約在40000人左右。格羅夫斯也沒有提到,參加“曼哈頓計劃”的大多數科學家從事這項研究的動機隻是為了反對納粹德國,而非日本。
會後,3人共同決定,政府應成立一個正式組織,由專家及政治家參與,來引導國家的核政策發展。在史汀生的催促下,總統正式授權“過渡委員會”的成立。其中成員,包括資深的科學家及政治人物,如史汀生本人、國務卿詹姆斯·貝爾納斯以及“曼哈頓計劃”中兩位資深領導人——威能瓦·布什及詹姆斯·科南特。
但布什及科南特都為沒有科學家參與而深感不妥,因此建議設立科學部來輔助“過渡委員會”的運作。提議被接受後,阿瑟·康普頓、厄尼·勞倫斯、恩裏科·費米以及羅伯特·奧本海默等4人均加入了科學部。
杜魯門入駐白宮以後,太平洋戰場進入了最血腥的殺戮階段。1945年3月9日晚上,334架B-29轟炸機向東京投下了無數噸凝固汽油彈和高爆炸彈,高溫火焰殺死了約10萬人,將東京16平方千米的地區一舉夷為平地。
這樣的火焰轟炸襲擊一直持續到7月。日本數十萬平民喪生,僅剩下5個城市沒有毀滅。這是純粹的戰爭行動,轟炸不再僅僅針對軍事設施,盟軍的目標是摧毀整個國家。
火海轟炸對普通美國人來說不是秘密。大家從每天的報紙上都可以看到具體的報道。這種整體摧毀城市的戰略勢必引起人們的道德反思。
奧本海默回憶起陸軍部長史汀生對他說過的話:“如果沒有人起來抗議我們現在對日本進行的空中轟炸所造成的異常重大生命犧牲,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沒有說,我們應該停止對日本轟炸,隻是覺得,在美國居然沒有人起來抗議,事情有點不對頭……”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7天以後,德國投降。物理學家西格瑞的第一個反應是“我們動手得太晚了”。他認為,製造原子彈的唯一目的就是轟炸德國。
西格瑞的想法代表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大多數科學家的意見。他後來在回憶錄中說:“原子彈不能再用來對付納粹,大家疑慮叢生。這種疑慮在正式報告中是看不出來的。我們在各種私下的場合討論這個問題。”
5月31日,“過渡委員會”與科學部的第一次正式會議舉行,也就是在德軍投降後3個星期,歐陸戰爭結束時。
在這次會議中,波恩及其他人所提的重要問題,都被充分討論並達成決議。委員會要求奧本海默對3個問題提出簡報,包括原子彈研究進度。這項武器的威力,以及戰後可能的後續研究等。
奧本海默報告了一些數字。在洛斯阿拉莫斯正在研製的炸彈,威力相當於2000噸至20000噸炸藥。至於較大的氫彈“超級炸彈”的威力更甚於500倍以上,也就是相當於1000萬噸以上炸藥的威力。
這些天文數字遠超過一般非軍方委員所能理解的程度,頓時,會場陷入一片震驚的沉默中。
在奧本海默結束他的報告之後,接下來討論的是,有關和蘇聯以及其他國家分享研究成果一事。
根據當時的會議記錄,奧本海默一開始就點出:盡管炸彈研發的第一目的是在縮短戰爭……美國政府較明智的做法,是與世界各國做免費的科技交流,特別著重於和平用途上的發展。
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在為全體人類爭取最大的福祉。如果我們在使用原子彈前就主動去做交流工作,那我們在道德上才站得住腳。大多數與會人士直覺上就不讚成技術公用。
不過,在奧本海默的陣線上,出現了一位意外的支持者,美國陸軍總司令喬治·馬歇爾將軍,他特別關心戰後與蘇聯合作的事宜。
為了降低大家對蘇聯的恐懼,馬歇爾將軍提議邀請蘇聯科學家來三一基地,並參觀定於這個夏末的試爆。
但新上任的國務卿貝爾納斯卻否決這項提議,改提議美國繼續進行永久的核武器製造工廠的建設,以及其他核武器研究計劃,同時並尋求與蘇聯改善關係的途徑。
在大家附和貝爾納斯的提議時,奧本海默隻是沉默不語。與蘇聯的談判及公開研究成果遭受否決,使奧本海默也許是第一次感受到權力的光芒,身處在美國眾多頂尖的精英分子中,他隻能作微弱的抗議罷了!這次會議以後,美國開始步上全力將原子彈研究據為己有之路。
委員會接下來討論有關日本的緊急事項。轟炸日本的爭論點,最後落在一個假設,那就是使用原子彈會打擊日本人民以及操控戰事的日本軍閥的意誌力。
不過,原子彈是否投向日本這個問題沒有結論。事實上,這是一個早已經決定了的問題,決策者是白宮,而不是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們。
史汀生問及原子能的非戰爭用途時,奧本海默開始發言。他首先強調,在現階段,科學家們最關心的是如何縮短戰爭。由於原子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他指出,美國最明智的做法是將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方法和各國共享。
“如果我們能夠在原子彈真正使用以前將原子能利用的資訊公開,美國的道德力量將會大大加強。”奧本海默說道。
午餐以後,與會者開始提出對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問題。當時的會議沒有正式記錄留存。一直到正式會議結束以後,人們還在討論原子彈可能造成的效果。
有人提出來,投擲一顆原子彈的話,其作用看起來可能和春天以來對日本的大規模轟炸差不多。奧本海默同意這個說法,他補充道:“從視覺效果來說,原子彈爆炸是極具威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