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業的諺語文化(1 / 2)

古代農業的諺語文化

我國曆代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勞作中,取得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摸索出了農業生產上的種種規律,然後把這些都濃縮到形象、生動、簡短的語句中去,由此創造了豐富的農業諺語。

農業諺語用簡單通俗、精練生動的話語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曆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我國的諺語源遠流長,清代杜文瀾輯《古謠諺·凡例》說:諺語的興盛在文字產生之前早就已經存在了,在那時並沒有文字上的記載。說明諺語在文字產生之前早就已經存在了。

有了文字之後,諺語才被記錄了下來。如漢代的《四民月令》、《田家五行》,晉代的《毛詩草木蟲魚疏》,北魏的《齊民要術》等古書中都有大量的記載。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所以農業諺語涉及眾多內容,其中關於天時、地利和人事方麵留下了豐富的諺語。

天時,是節氣農時的條件,即溫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條件。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為保證農事活動的順利進行,必須要準確把握農時。

我國農業,尤其是古代農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時”的影響,因此,掌握節氣變化,不違農時地安排農事活動,是發展農業生產的一條重要的原則。

“節氣”是固定不變的,而自然條件,卻往往發生變化。農業生產必須根據節氣的變化,因地製宜,不違農時的安排生產,使莊稼的生長發育過程,充分適應自然氣候條件。

在麵積廣闊的我國領土上,同一節氣在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各不相同,因此農業生產要“因地製宜”,有些諺語就明確體現了這種精神。

比如以冬小麥的播種季節為例,華北地區中部的農諺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華北地區南部的農諺是“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華北北部的農諺是“白露節,快種麥”。

再如芝麻的播種季節,北方是“小滿芝麻芒種穀,過了冬至種大黍”;中部地區是“芒種種芝麻,頭頂一棚花”;南部地區是“頭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莊稼”。

即使是在同一地區,由於地形地勢的不同,彼此的氣候條件、溫度、濕度也不一樣。

還是以小麥的播種為例,華北的農諺就是“白露種高山,秋分種平川”;湖北的農諺則是“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

高山和平川,即使它們是屬於同一地區,播種同種農作物,農時上也要有所差異。其氣候、時令節氣、溫度等變化直接影響著農民們的春種秋收、衣食飽暖,影響著農業的生產。

地域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農時,古代農業主要是靠天收獲,因此先民對天時和農業生產之間的關係都十分注意。

為此,先民們根據多年來對天時節令的關注,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和教訓,概括出了無數經典的農業諺語,成為了先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天氣預報”,給人們的生產帶來了便利。

至於地利諺語,地利,是指農業生產中的土、肥、水各個環節的重要經驗。土地、肥料和水都是農作物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

關於“土”的諺語很多,有講土壤改良的,有講水土保持的,有講深耕的,還有講整地的。

講土壤改良的諺語如:“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冷土換熱土,一畝頂兩畝”;“鋪沙又換土,一畝頂兩畝”;“白土地裏看苗,黑土地裏吃飯。”

講水土保持的諺語如:“水土不出田,糧食吃不完”;“水土不下山,莊稼定增產”;“水土不下坡,穀子打得多。”

講深耕的諺語如:“秋後不深耕,來年蟲子生”;“耕地深又早,莊稼百樣好”;“深耕一寸,多收一成”;“春耕深一寸,頂上一遍糞;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

講整地的諺語如:“地整平,出苗齊;地整方,裝滿倉”;“種莊稼,不用巧,溝邊地邊打整好”;“犁地要深,耙地要平”;“光犁不耙,枉把力下。”

關於?肥?的諺語也很多,有講施肥重要性的,有講積肥門路的,還有講巧施肥的。

講施肥重要性的諺語如:“莊稼百樣巧,肥是無價寶”;“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下糞等於瞎胡混”;“要得莊稼好,須在糞上找”;“肥料足,多收穀,一熟變兩熟。”

講積肥門路的諺語如:“積肥沒巧,腿勤就好”;“村前村後走一圍,隨手拈來都是肥”;“羊圈搖錢樹,豬圈聚寶盆。”

講巧施肥的諺語如:“莊稼施肥沒別巧,看天看地又看苗”;“春天上糞不懂性,趕到秋後就光腚”;“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條線”;“底肥為主,追肥為輔。”

關於“水”的諺語,有講水利建設的重要性的,有講適時灌溉的,有講積水防旱的。

講水利建設的重要性的諺語如:“水是莊稼血,肥是莊稼糧”;“水是莊稼寶,四季不能少”;“種田種地,頭一水利”;“多收少收在肥,有收無收在水”;“一滴水,一滴油,一庫水,一倉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