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歲時習俗的產生(1 / 3)

春季歲時習俗的產生

春季節氣共有6個,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穀雨。

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季最能反映季節的變化,它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春季節氣節日習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在有一年的立春前,有一個村莊突然間瘟疫四起,全村百姓頓覺頭昏腦漲、四肢無力,人們像泥一樣癱倒在地。

正在這時,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這個村莊,是他及時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了醫治瘟疫的方法,趕來這個村莊拯救人們。

觀世音菩薩讓道士弄來一些青皮、紅皮蘿卜,讓每個人都啃吃幾口。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卜之後,頭腦立刻清醒了,胃腸通順了,身子骨輕鬆了,胳膊腿也都有力氣了。

人們紛紛起來給道人下跪叩頭,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說:“大夥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夥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裏還有許多蘿卜,大夥帶著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

鄉人聽後,帶著蘿卜奔向了十裏八村。大夥都及時地啃吃蘿卜,一時間瘟疫很快解除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

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把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卜。從此,鄉下人冬天裏都要在菜窖裏多儲藏一些蘿卜,以備在立春這天啃蘿卜。

於是,“啃春”的習俗由此形成了,一直延續至今天。農諺“打春吃蘿卜,通地氣”就是這樣產生的。

“立春”,古時作為春天之始。在古人眼裏,立春是個重要的節氣。據史書記載,從周代開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為重要節日,舉行種種迎春的慶祝活動。

立春之日,東風解凍,正是勸農耕作之時。“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是我國數千年的傳統,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縣官員,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儀式。《禮記·月令》就記“天子率公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到了漢代,迎春已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禮儀製度。《後漢書·禮儀誌》說:“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東漢時期漢明帝還遵照西漢的做法,於“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祭青帝句芒”。

可見,千百年前,迎春活動已經多樣化,並且形成了—套程式,世代相傳。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項:

第一,迎春方向選定東方,或出東門,或在東郊。為什麼要選在東方迎春呢?因為北鬥星的鬥柄移向東方,冬天過去,春天便來到了,萬物萌生。所以向東迎春是合乎時令的。

第二,迎春所祭之神稱為“青帝句芒”,也叫“芒神”。相傳句芒是古代主管樹木的官,死後為木官之神,又稱“東方之神”,也是司春之神。

第三,迎春的官員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幘,這是古代習俗。後來,雖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規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

第四,迎春活動中要做“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時間不同。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5日,在各州府大門外的東側,造青牛兩頭及耕夫犁具。

清代則在每年農曆六月,命欽天監預定次年春牛芒神之製,到冬至後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所謂“春牛芒神”之製,實際上是根據曆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確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

芒神雖然是神,並且還是天上的青帝,但是,這位青帝卻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覺這是一位平凡之神,很親切,往往將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樣。

《禮記》上所說的“策牛人”,後來,就演變成牧童,而稱之“芒神”了。迎春活動做土牛,既表示送寒氣,又告訴人們立春的遲早,要求適時春耕。

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牧童走在牛的前頭,說明當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或在正月初,牧童與牛並行,說明農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牧童便跟在牛後,說明農耕較晚。

至清代,每年官府向朝廷獻呈《春牛圖》,圖上畫出牧童在牛的前後位置,提醒朝廷要掌握勸農耕作時機。

有意思的是,據記載,土牛用桑柘木做胎骨,身高4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頭至尾全長8尺,象征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牛尾長1.2尺,表示一年12個月。

迎春以後,要舉行“鞭春”,用意在於鞭策春牛,辛勤耕耘,結果卻是將土牛擊碎。唐宋時期,打春完畢,土塊散地,圍觀的百姓爭著拾取。得到土塊,就像得到芒牛肉,拿回家去,“其家宜蠶,亦治病”。

迎春活動還需要製作春幡,表示迎來了春天的一種慶賀。春幡,民間一般都是彩紙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錢和春勝的,插在頭上或綴於花枝。春回大地,透露了人們的喜悅心情。

據說有一年,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立春這天,頭上也插了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們見了,都笑著說:“伯伯老人家也插春幡哩!”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的一些有關農事的節令,不少都帶有娛樂活動,不乏勉農、勸農,而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能為大眾接受。

至清代,立春這天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範圍擴大,民間也積極參與,形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慶典。《清會典事例·禮部·授時》和《燕京歲時記·打春》較為詳細地記載了立春的活動情況:

立春前一天,順天府官員要到東直門外的春場去迎春。所謂“春場”,不過是在郊外選上一塊空地,臨時搭起彩棚,裏麵放置了事先做妥的春山寶座、土牛等,待官員們到彩棚進行迎春儀式以後,便將春山寶座等送到禮部。

至立春之日,各部官員都要穿戴朝見皇帝的朝服,生員們都穿戴官吏的禮服。生員們從禮部抬著春山寶座、土牛等,由天文生引導,從長安左門、天安門、端門一直進到午門前。

這時,大興、宛平兩縣的縣令早已將安放春山寶座的案桌陳設在午門外正中央。生員們進來,便將寶座放在桌上。

待禮部堂官及順天府尹和府丞率領屬員全部到齊,欽天監候時官宣布立春時刻,生員們又抬起案桌,由禮部官前引,禮部堂官、順天府尹和府丞後隨,從午門中門進昭德門,到後左門外停下。

由內監出來接抬寶座,禮部官前引,禮部堂官及順天府尹府丞跟從,到了乾清門,這時,所有官員都不準進去了。

在內監將寶座抬進乾清宮的同時,順天府呈上《春牛圖》,推測當年的收成情況。禮畢回到順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