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黃昏”這個詞,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裏經常出現。如北宋時期文學家歐陽修《生查子》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詞人在這詞句中把“黃昏”作為青年男女幽會的美好時刻來使用,是極確切的。曆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則流露了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對自己年華遲暮的慨歎。
人定,也叫定昏、夤夜。時間是從21時至23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亥時”。此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故稱“亥豬”。
人定是一晝夜中十二時辰的最末一個時辰。人定也就是人靜。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我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了解了“人定”的時間概念,就可以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總之,十二辰計時法表時獨特,曆史悠久,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
[旁注]
王充 (27年~約97年),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省。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整個東漢時期200年間,稱得上思想家的僅有3位,他們是王充、王符和仲長統,王充首屈一指。《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國曆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段玉裁 (1735年~1815年),晚年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省金壇人,龔自珍外公。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著有《說文解字注》、《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對我國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諸方麵作出了傑出貢獻。
杜甫 (712年~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稱“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有1500多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有《杜工部集》傳世。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胡族後裔,生於唐代時河南新鄭。唐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著名詩歌有《長恨歌》和《琵琶行》等。
屈原 (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生於戰國末期楚國丹陽,即湖北省秭歸。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代表作品有《離騷》和《九歌》等。
歐陽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就是現在的江西省永豐縣。北宋時期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編定的《歐陽文忠公文集》153卷,約百萬言。
[閱讀鏈接]
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計時之製,不僅方便了人們對時間的把握,也是傳統中醫學養生理論的內容之一。中醫認為五髒六腑以及經絡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因此應該遵循十二時辰生活法。
子時保證睡眠時間,醜時保證睡眠質量,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卯時養成排便習慣,辰時早餐營養均衡,巳時工作黃金時間,午時養成午睡習慣,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申時工作黃金時間,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間,戌時工作黃金時間,亥時準備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