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故稱“辰龍”。
隅中,也叫日禺、禺中、日禺。時間是從9時至11時,即臨近中午的時候.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巳時”。此時大霧散去,豔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稱“巳蛇”。
漢代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於暘穀……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角為隅”,那麼這個隅與時間有什麼聯係呢?
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
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還沒有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的連線,同觀測點與昆吾上空的太陽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
這個夾角就是以長安為基準測位測得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也就是太陽在隅中初臨時與其在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段為“隅中”。
日中,也叫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當午。時間是從11時至13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
太陽已經運行至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
日昳,也叫日昃、日仄、日側、日跌、日斜。時間是從13時至15時,正值太陽偏西之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未時”。有的地方稱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
“日昳”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日昳”的意思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晡時,也叫餺時、日餺、日稷、夕食。時間是從15時至17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申時”。此時太陽偏西,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稱“申猴”。
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古人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寫道:“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寫道:“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日入,也叫日沒、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時間是從17時至19時。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
“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黃昏,也叫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暗、日墮、日曛、曛黃。時間是從19時至21時。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此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戌時”。此時人們勞碌一天,閂門準備休息了。狗臥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稱“戌狗”。
古人以“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是因為此時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