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樣的順序,每年用一對幹支表示,60年一循環,叫做“六十花甲子”。這種紀年方法叫做“幹支紀年法”,一直沿用至今天。
關於幹支紀月法,古代最初隻有地支紀月法,規定每年各月固定用十二地支紀月,即把冬至所在的月為“子月”,下一個月即為“醜月”,依此類推。
後來,這種方法發展為地支紀月配以天幹組成六十甲子,從而發展為幹支紀月法,以5年為一周,周而複始。據記載,我國至遲在漢代開始使用這種紀月方法。
幹支紀月與農曆月份的換算其方法為:若遇甲或乙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
正月之幹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幹支紀日法始於公元前720年2月10日。這是有確定的文獻記載的。
幹支紀日法是將60日大致合兩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複始,循環下去。
幹支計時法是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複始,循環下去。
子時分為0時至1時的早子時和23時至24時的晚子時,所以遇到甲或乙之日,0時至1時是甲子時,但23時至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
幹支曆的紀年紀月法都同農曆,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幹支順序排列、互不幹擾,閏月也同農曆。幹支曆中的節日、 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與人們生活及當時社會活動密切相關。
幹支曆法在古代運用廣泛,比如《資治通鑒》中就有很多幹支曆法紀年月日的情況。
目前在其他國家還在不斷使用幹支曆法,包含韓國、新加坡、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國家中的很多人仍然在使用。一般隻用於天文計算和易學的預測術,包含八字預測、紫微鬥數、八卦預測、奇門遁甲等中使用。
幹支曆法蘊涵的奧秘讓人稱奇與不解。它的顯著特點是連續不斷,沒有時間原點,上記千年曆史,下望無限未來。
幹支曆法也是祖先給後代子孫的明示:天主宰著地上的一切變化,天意不可違。
我國古人非常敬神、敬天,認為天命高於一切,信仰正教,為人善良。古人相信人如果作惡,會帶來天災,天災是對人的警告和懲罰;“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我國古人科學觀的核心。
[旁注]
涿鹿之戰 指的是距今約46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地祇 據民間傳說,地祇就是屬於地麵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嶽、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曆史上的人物死後神化的,包括先祖、先師、功臣,以及其他曆文人物。
天乙 (?~約公元前1588年),廟號太祖,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王朝的創建者。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領。在位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
朔望月 又稱“太陰月”。古稱“朔策”。月球連續兩次合朔的時間間隔,即月相變化的周期。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為月相盈虧的周期。以從朔至下一次朔,或從望至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為長度,現代推算為平均29.53059天。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係,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
[閱讀鏈接]
關於天幹地支的曆來,古籍中有很多相關記載。《山海經·大荒經》記載的神仙帝俊生有二十二子就是一例。
據傳說,遠古的神仙帝俊與妻子羲和生了10個太陽,住在樹上,它們每天輪流值班。居上枝的就是值日的太陽,值一輪就是10天,即今天我們說的“一旬”。帝俊給這10個太陽取了10個名字,分別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就是十天幹。
帝俊還有個妻子叫常儀,生了12個月亮,帝俊叫他們“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就是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