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城器械的發明創造(3 / 3)

我國古代的守城器械,包括防禦敵人爬城,防禦敵破壞城門、城牆,以及防禦敵人挖掘地道等類。其主要器械有:撞車、叉竿、飛鉤、夜叉擂、地聽、礌石和滾木等。

撞車是用來撞擊雲梯的一種工具。在車架上係一根撞杆,杆的前端鑲上鐵葉,當敵的雲梯靠近城牆時,推動撞杆將其撞毀或撞倒。

1134年,宋金在仙人關大戰時,金人用雲梯攻擊金軍壘壁,宋軍楊政用撞杆擊毀金人的雲梯,迫使敵兵敗退。

叉竿又叫“抵篙叉竿”,這種工具既可抵禦敵人利用飛梯爬城,又可用來擊殺爬城之敵。當敵人飛梯靠近城牆時,利用叉竿前端的橫刃抵住飛梯並將其推倒,或等敵人爬至半牆腰時,用叉竿向下順梯用力推剁,竿前的橫刃足可斷敵手臂。

飛鉤又叫“鐵鴟腳”,其形如錨,有4個尖銳的爪鉤,用鐵鏈係之,再續接繩索。待敵兵附在城腳下,準備登梯攀城時,出其不意,猛投敵群中,一次可鉤殺數人。

夜叉擂又名“留客住”。這種武器是用直徑一尺,長一丈多的濕榆木為滾柱,周圍密釘“逆須釘”,釘頭露出木麵5寸,滾木兩端安設直徑兩尺的輪子,係以鐵索,連接在絞車上。當敵兵聚集城腳時,投入敵群中,絞動絞車,可起到碾壓敵人的作用。

地聽是一種聽察敵人挖掘地道的偵察工具。最早應用於戰國時期的城防戰中。《墨子·備穴篇》記載,當守城者發現敵軍開掘地道,從地下進攻時,立即在城內牆腳下深井中放置一口特製的薄缸,缸口蒙一層薄牛皮,令聽力聰敏的人伏在缸上,監聽敵方動靜。

這種探測方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敵方開鑿地道的聲響從地下傳播的速度快,聲波衰減小,容易與缸體產生共振,可據此探沿敵所在方位及距離遠近。據說可以在離城五百步內聽到敵人挖掘地道的聲音。

礌石和滾木是守城用的石塊和圓木。在古代戰爭中,城牆上通常備有一些普通的石塊、圓木,在敵兵攀登城牆時,拋擲下去擊打敵人,這些石塊和圓木又被稱為“擂石”、“滾木”。

除了以上這些守城器械外。還有木女頭、塞門刀車等,用來阻塞被敵人破壞了的城牆和城門。

長期的攻守博弈,讓我國古代的城池充滿了智慧。明代後期,由於槍炮等火器在攻守城戰中的大量使用,上述許多笨重的攻守城器械便逐漸在戰場上消失了。

[旁注]

魯班 真實姓名古籍記載有公輸班、公輸盤及公輸般等,也有尊稱公輸子。春秋末葉著名工匠。由於在我國流傳著許多他對建築及木工等行業貢獻的傳說,認為是他設計的工具及建造法則被沿用至今,所以魯班被後世奉為工匠祖師。

墨子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為“顯學”。他著有《墨子》一書傳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楚惠王 (公元前?~前432年),羋姓,熊氏,名章。春秋晚期、戰國初期的楚國君主,在位57年。楚惠王即位後,他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使楚國國勢得以迅速複蘇,再度步上爭霸行列。他在位時期,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成為一方強霸。惠王九年,乘吳國被越國打敗之機,惠王率兵攻吳,使楚國長期受製於吳的局麵,即告結束。

曾公亮 (998年~107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思想家。封兗國公,魯國公,卒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諡宣靖。曾公亮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為我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楊政 (1098年~1157年)。南宋抗金名將。他戎馬一生,抗金保宋,浴血苦戰,屢敗金兵,為保衛南宋和東南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閱讀鏈接]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備成都,平息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的叛亂。

有一天,城外忽然喊聲大起,守軍發現遠處一個龐然大物,在許多牛的拉扯中向城邊接近,車頂上一人披發仗劍,裝神弄鬼,車中數百名武士,張強弩待發,車兩翼有雲樓,可俯瞰城中。

戰車趨近時,霎時毒矢飛出,城上守兵驚慌失措。朱燮元沉著地告訴官兵這就是呂公車,並令架設巨型石炮,以千釣石彈轟擊車體,又用大炮擊牛,牛回身奔跑,呂公車頓時亂了陣腳,自顧不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