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城器械的發明創造(2 / 3)

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隻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說明,雲梯的運用,無論是攻防,都處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仗的彼此製衡的發展變化中。到了唐代,雲梯比戰國時期就有了很大改進。

此時的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要人抬肩扛。

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記載,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采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製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

為了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代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麵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麵,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巢車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用繩索係一小板屋於轆轤上。

板屋高3米,四麵開有12個瞭望孔,外麵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矢石破壞。屋內可容納兩人,通過轆轤車升高數丈,攻城時可觀察城內敵兵情況。

宋代出現了一種將望樓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樓車”。這種車以堅木為竿,高近一米,頂端置板層,內容納一入執白旗瞭望敵人動靜,用簡單的旗語同下麵的將士通報敵情。

在使用中,將旗卷起表示無敵人,開旗則敵人來;旗杆平伸則敵人近,旗杆垂直則敵到;敵人退卻將旗杆慢慢舉起,敵人已退走又將旗卷起。

望樓車,車底有輪可來回推動;豎杆上有腳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豎杆旁用粗繩索斜拉固定;望樓本身下裝轉軸,可四麵旋轉觀察。

這種望樓車比巢車高大,觀察視野開闊。後來隨著觀察器材的不斷改進,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觀察敵情。

轒讟車也是一種古代攻城戰的重要的工具,用以掩蔽攻城人員掘城牆、挖地道時免遭敵人矢石、縱火、木檑傷害。

轒讟車是一種攻城作業車,車下有四輪,車上設一屋頂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塗泥漿,人員在其掩蔽下作業,也可用它運土填溝等。

攻城作業車種類很多,還有一種平頂木牛車,但車頂是平的,石塊落下容易破壞車棚,因此在南北朝時,改為等邊三角形車頂,改名“尖頭木驢車”。這種車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敵人石矢的破壞。

為了掩護攻城人員運土和輸送器材,宋代出現了一種組合式攻城作業車,叫“頭車”。這種車搭掛戰棚,前麵還有擋箭用的屏風牌,是將戰車、戰棚等組合在一起的攻城作業係列車。

頭車長寬各7尺,高七八尺,車頂用兩層皮笆中間夾一尺多厚的幹草掩蓋,以防敵人炮石破壞。車頂朝廷有一方孔,供車內人員上下,車頂前麵有一天窗,窗前設一屏風牌,以供觀察和射箭之用;車兩則懸掛皮牌,外麵塗上泥漿,防止敵人縱火焚燒。

“戰棚”接在“頭車”後麵,其形製與頭車略同。在戰棚後方敵人矢石所不能及的地方,設一機關,用大繩和戰棚相連,以絞動頭車和戰棚。在頭車前麵,有時設一屏風牌,上麵開有箭窗,擋牌兩側有側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

使用頭車攻城時,將屏風牌、頭車和戰棚連在一起,推至城腳下,然後去掉屏風牌,使頭車和城牆密接,人員在頭車掩護下挖掘地道。戰棚在頭車和找車之間,用絞車絞動使其往返運土。

這種將戰車、戰棚等組合一體的攻城作業車,是宋代軍事工程師的一大創舉。

臨衝呂公車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車。車身高數丈,長數十丈,車內分上下5層,每層有梯子可供上下,車中可載幾百名武士,配有機弩毒矢、槍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壞城牆設施的器械。

進攻時,眾人將車推到城腳,車頂可與城牆齊,兵士們通過天橋衝到城上與敵人拚殺,車下麵用撞木等工具破壞城牆。

這種龐然大物似的兵車在戰鬥中並不常見,它形體笨重,受地形限製,很難發揮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現,往往對守城兵士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亂其陣腳。

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還有其他一些用來破壞城牆、城門的器械,如搭車、鉤撞車、火車、鵝鶻車等。在古代攻城戰役中,大多是各種攻城器械並用,各顯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