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發明創造(2 / 2)

有學者認為,我國弩的觸發裝置“幾乎和現代步槍的槍栓裝置一樣複雜”。

漢代弩的製造有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步標準化、多樣化,不但有用臂拉開的擘張弩,還有用腳踏開的蹶張弩,但通常用的是6石弩。

漢代格柵瞄準器的發明並很快用於弩上,進一步提高了弩的命中率。這些格柵瞄準器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和現代的照相機和高射炮中的有關機械裝置類似。

三國時期,諸葛亮還曾設計製造了一種新式連弩,稱為“元戎”,“以鐵為矢”,每次可同時發射10支弩箭。

弩是分工製作的,已發現的大多數弩的觸發裝置上都有製作者刻的名字和製造日期。弩的致命效用的原因之一是廣泛采用毒箭。而且由於瞄準好的弩箭能夠很容易地穿透兩層金屬頭盔,所以沒有人能抵擋得住。

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弩作為一種重要的兵器仍備受青睞,並得以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北宋時期,有人敬獻給皇帝的一種弩,可以刺穿140步開外的榆木。還有一種石弩,它可用連在一起的兩張弓組成,需幾個人同時拉弦,可一齊射出幾支弩箭,一次即可殺死10個人。

宋代的手握弩可射500米遠,在馬背上時可達330米遠。

連發弩克服了裝箭的困難,可以快速連射。弩箭盒安裝在弩托裏的箭槽的上方,當一支弩箭發射後,另一支馬上掉到它的位置上來,這樣就能快速重複發射。100個持連發弩的人,在15秒內可射出2000支箭。

連發弩的射程比較短,最大射程200步,有效射程80步。

連發弩在明神宗時已廣為流傳,有不少樣品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館中。自明代以後,隨著火藥大規模的應用在戰場上,熱兵器逐漸取代了弩的地位。

[旁注]

後羿 後羿是堯時候的人。神話說,帝堯之時,天上有10個太陽同時出,把土地都烤焦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去除人民的苦難。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頃刻間10個太陽被射去了9個。

金文 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做“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做“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

照門 是槍的瞄準裝置的一部分。通常位於表尺上,與準星相互構成瞄準基線,用以瞄準。缺口式照門有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數種。覘孔式照門一般為圓形孔。它們各有優缺點。

馬陵之戰 是戰國時期,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的損失,進攻弱小的韓國,使其向齊國求救而引發的一場齊魏戰爭。時間是公元前341年。齊國大獲全勝,並援救了趙、韓兩國,使得其威望上升,國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

劉啟 (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漢文帝劉恒的長子。西漢第六位皇帝,諡“孝景皇帝”。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勤儉治國,發展生產,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漢武帝的過渡。

連弩 又稱“諸葛弩”,相傳為諸葛亮所製,可連續發射弩箭。但由於連弩用箭沒有箭羽,使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而且木製箭杆的製作要求精度高,人工製作難度大,不易大量製造使用。明代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便不再受重視。

[閱讀鏈接]

在三國鼎立的期間裏,蜀漢的軍事科技是三國之冠。由於蜀漢一直處於劣勢,形勢逼迫蜀漢必須要造出精良、先進的武器以抵禦、戰勝 較強大的敵人。很多種武器跟工具都是基於這些原因而被發明製造出來的,如諸葛亮發明的“元戎弩”就是一例。

除此之外,蜀漢還有一種“側竹弓弩”。當時的東吳人很喜歡蜀漢的側竹弓弩,但不會製作,後來當知道俘獲的蜀漢將領中有人會製作後,就立即令他們製作。可見,側竹弓弩也是蜀漢擁有的先進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