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學的傑出成就(2 / 3)

清代張琰《種痘新書》記載:“自唐開元年間,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這是預防天花的最早記載。

據清代朱純嘏《痘疹定論》記載:相傳宋真宗的丞相王旦,原本兒女滿堂,可均死於天花。後來老丞相又得一個兒子,取名王素,活潑可愛,天資聰穎,是丞相的命根子。

丞相擔心他再遭厄運,染上天花,便請來峨眉山道醫為其種痘。小王素種痘後7日發熱,痘出甚好,13日結痂。並且再未患天花,活了六七十年。

17世紀末,人痘接種法已推廣到全國,技術也逐漸完善,並先後傳到了俄國和土耳其。當時的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因患天花而留下麻臉,十分痛苦。

她在君士坦丁堡看到當地孩子的種痘效果很好,就在1717年給自己的兒子也種了人痘,後來,她隨丈夫回到英國,便把這種我國的人痘接種法傳到了英國。

英國國王知道這件事後,還特地表彰了蒙塔古夫人。

不久,我國的人痘接種法又由英國傳到了歐洲各國和印度,直至世界各地。

1776年初,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美軍首領喬治·華盛頓在軍隊麵臨天花威脅、兵源枯竭危及全軍之際,毅然決定對駐地費城天花流行區的大陸軍全部接種人痘苗,避免了大陸軍實際上的瓦解,從而使美國的獨立戰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我國古代中醫學著作可謂卷帙浩繁,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世界上的第一部藥學專著,是東漢時期完成的《神農本草經》。這本書現雖已失傳,但其豐富的內容仍被保留在以後曆代編修的本草書錄中,並被列為我國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這部藥學經典,較歐洲可與之比美的藥學書至少要早16個世紀。

世界上的第一部臨床醫學專書,是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闡述了中醫辨證施治理論。它不僅一直指導著我國醫學家的臨證治療,而且還流傳到國外,影響深遠,是世界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學巨著。

世界上最早的煉丹文獻,是東漢時期魏伯陽著的《周易參同契》,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煉丹文獻,也是近代化學的前驅。世界上的科學家們也公認煉丹術起源於我國。

第一部脈象診斷學,是西晉時期王叔和所著的《脈經》,其特點在於正確描述和區分各種脈象,並將脈、證、治三者結合進行分析,故對世界醫學影響很大。

早在582年,我國的脈診學就傳到朝鮮、日本等國,700年後為阿拉伯醫學所吸收,並於10世紀被中東醫聖阿維森納在他的名著《醫典》中引述。

現存最早的外科專著,是南齊醫家龔慶宣著述的《劉涓子鬼遺方》。這本書扼要總結治療金瘡、癰疽、瘡癤和其他皮膚病等方麵的經驗,收列內、外治法處方約140多個,並最早創造了用水銀外治皮膚病的方法。我國運用水銀軟膏較國外至少要早6個多世紀。

我國現存最早的傷科專著,是唐代藺道人著述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重點敘述了關於骨折的處理步驟和治療方法,包括手技複位、牽引、擴創、固定等內容.

提出了對一般骨折複位後用襯墊固定,並指出要注意關節活動;對開放性骨折,則主張快刀擴創,避免感染;對肩關節脫臼,已能采用“椅背複位法”,這也是世界整骨學的首創。

半個世紀以後,元代危亦林使用懸吊複位法治療脊椎骨折也是世界上的創舉,英國達維氏直至1947年才提出此法,較危氏法晚600年。

世界藥學史上的偉大著作,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此書載藥1892種、藥方11000餘條、插圖1160幅,在當時可說是集我國中藥的大成,不僅彙集了以往各藥學著作的精華,也對過去某些藥書記述錯誤及不真實的數據和結論作了一些糾正和批判。

據知,16世紀的歐洲,尚無能名之為植物學的著作,直至1657年波蘭用拉丁文譯出本書後,才推動了歐洲植物學的發展。在《本草綱目》成書後近200年,林納才達到相同的水平。

由於《本草綱目》的輝煌成就,該書被稱譽為“東方醫學巨典”,先後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是研究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的重要參考數據。李時珍亦被列為世界著名科學家之一。

世界上的第一部藥典,是唐代李勣等人對《本草經集注》詳加訂注,增藥114種,分為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穀及有名未用等11類,凡20卷,名為《新修本草》,後世稱為《唐本草》。

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撰頒布的藥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紐倫堡藥典》要早883年。《新修本草》書成後800多年後,在日本始出現傳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