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佗施用麻沸散做外科手術時,西方外科醫生還在用木棍擊昏病人進行手術。據記載,麻沸散比1805年日本岡青州發明的麻醉藥早1600餘年。
可見麻沸散意義非常重大。可惜的是,關於麻沸散的藥物組成,現在已完全失傳。後人推測可能有曼陀羅花一類藥物。
據現代的科學家研究,麻沸散可能和睡聖散、草烏散、蒙汗藥類似。古籍《扁鵲心書》記有用睡聖散作為麻醉藥,它的主要藥物就是曼陀羅花。
研究證明,曼陀羅花可以作為手術的麻醉藥。實踐證明,這種天然的麻醉藥不僅效果可靠、使用安全,而且有抗休克、抗感染的優越性,這是其他現代西方的麻醉藥所不能比的。
華佗不但精通方藥,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時候,不過取一兩個穴位,灸上七八樁,病就好了。
用針刺治療時,也隻針一兩個穴位,告訴病人針感會達到什麼地方,然後針感到了他說過的地方後,病人就說“已到”,他就拔出針來,病也就立即好了。
如果有病邪鬱結在體內,針藥都不能直接達到,他就采用外科手術的方法祛除病患。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劑。
總之,華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術,開創了全身麻醉手術的先例。這種全身麻醉手術,在我國醫學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創舉。
[旁注]
董奉 (220年~280年),字君異,侯官人,就是現在的福建省長樂。醫術高明,與南陽張機、譙郡華佗齊名,並稱“建安三神醫”。他醫德高尚,對所治愈病人輕隻要求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以示報答。後世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學家。
張仲景 (約150年或154年~約215年或219年),名機,字仲景。生於東漢時期南陽郡涅陽縣,即今河南省鄧州市和鎮平縣。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被奉為“醫聖”。其所著《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金箍鈴 古代遊方郎中即民間醫生遊走村寨行醫,手中拿一個銅環,環上掛鈴,或空心銅環內置鈴鐺,邊走邊搖出聲音,用以召喚人們就醫。就是黃河以北大多稱醫生為“大夫”,而黃河以南又多稱“郎中”。
曼陀羅花 又叫“曼荼羅”、“滿達”、“曼紮”、“曼達”、“醉心花”、“狗核桃”等,多野生在田間、溝旁、道邊、河岸、山坡等地方,原產印度。我國各省均有分布。喜溫暖、向陽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廣布全國各地。
病邪 泛指風、寒、暑、濕、燥等致病因素。中醫認為,感受風燥暑熱、酸癘之邪,或食物中毒,或強烈的精神情誌刺激,以及飲食失調、情誌抑鬱、勞倦過度等,都可能引起疾病。可見病邪對於發病的形式有重要影響,而且邪氣對發病的部位有重要影響,即不同的病邪致病,其首發病位各不相同。
[閱讀鏈接]
自從有了麻醉法,華佗的外科手術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在當時已能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
一次,有個推車的病人,曲著腳,大喊肚子痛。不久,氣息微弱,喊痛的聲音也漸漸小了。
華佗切他的脈,按他的肚子,斷定病人患的是腸癰。因病勢凶險,華佗立即給病人用酒衝服“麻沸散”,待麻醉後,又給他開了刀。這個病人經過治療,一個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手術,得到曆代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