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月定期開放的廟會(2 / 3)

二門西夾道則售鮮花,四時各異。白塔寺一向以花草、木碗稱著。

此外,還有賣花盆、花籽、魚缸兒的。

二門的台階上則擺著焊磁藥、擦銅粉、胡鹽之類的小攤。

路西走廊之北,有兩個無廟會時也照常營業的茶館。平日主要顧客是拉房纖的和跑合兒的,他們每早聚此互聽有關房產租賃、買賣的信息,中午散去。

廟會期間,則有逛廟的遊人在此喝茶歇腳。他們同時還供應趕廟的商販飲水,並代為保管物品,不過要收些保管費。

塔院西側有塊空地,從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前後有許多民間藝人在此說書唱戲。還有些比較有名的藝人在此拉洋片,利用太陽光演小電影的。也有一些生意人在地上擺一銅盆或一馬尾兒籮,讓遊人站在遠處往裏投扔銅板,投中而不躍出者可以得獎。

塔院以北的空地上,多數是醫卜星相的攤位,他們扮得非僧非道,招引很多遊人圍觀。

廟的後門元寶胡同是鳥市。這裏賣各種鳥類和家禽家畜。另外,還出售秋蟲和一些小金魚及其器具。

1960年後,白塔寺等各大廟會均被現代化商場所取代。白塔寺的山門處辦起了副食商場。

護國寺

護國寺始建於元朝至元年間,原名崇國寺,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清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重修,改名護國寺。明永樂年間曾賜予靖難功臣姚廣孝。明成比壬辰年(1472年)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該廟因為坐落在西城(西四北護國寺街),所以老北京人稱之為“西廟”。

護國寺原為舊曆逢七、逢八開放;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被改為陽曆逢七、逢八開放。廟會期間,城鄉各地遊人如織,就連一些貴族婦女也光顧於此。

該廟共有三座正殿,八座旁殿。千佛殿內供有托克托夫婦以及姚廣孝的泥塑像。但由於好多年沒有維修,到了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殿堂坍塌,幾成廢墟,僅存彌勒殿和最後一層的樓閣及兩旁的配殿。

相傳原來西城的廟會在西四廣濟寺,因廣濟寺修繕,臨時遷至護國寺。這裏地麵廣闊,容納攤位多,所以事後並未遷回原地。

護國寺與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廟、花市等一樣,都有著悠久的曆史。清康熙年間是五大廟會鼎盛時期,其時連原有的報國寺等大型廟會也被其取代。

護國寺廟會從興起至解放前,約有300年的曆史。其間曆經滄桑,情況多有變異。

前清時,彌勒殿與火神廟類似。所售之物主要有三項:零星古董和花梨、紫檀、鑲有大理石心的羅甸的硬木家具,以及練武、狩獵用的腰刀、劍、弩、銅吹筒等物。

天王殿沒有坍塌以前,殿內有玉器攤首飾攤共10多個。殿外附近的攤子則賣些仿古文玩如燒料的煙壺兒、煙袋嘴兒、帽正兒、仿大明宣德的青花蓋碗等。

殿廊下,有古今中外的書籍、字帖、拓本,一些在市麵上買不到的“孤本”、“珍本”,都能在這裏買到,而且價錢也很便宜。

東西碑亭曆來是書亭、畫亭。在春節期間,還要掛一些年畫,供人觀賞、購買。

碑亭前,有百本張、同樂堂等賣唱本。他們把一些木刻、石印版的唱本夾在粗小線上,然後在亭柱上拉小線,以招徠主顧。後來,又出現了一些外鄉人背著藍布包袱到此賣唱本的。但這是一種微利生意。

廟會上的戲曲、雜耍生活氣息很濃。到了晚清,西廟曾出現過馴獸表演。出現過大型馬戲、雜技。但主要還是以撂地玩藝兒場子為多。還有許多用白土子或大白在地上畫個圈當場子的,謂之“畫鍋”。

當時,在這裏賣剪刀的、賣布頭的、賣手飾的也不少。

清末民初,廟會上常見有供兒童“又吃又玩”的零食。在護國寺西廊下北口的大平胡同還有狗市,專賣哈馬狗。

另外,護國寺廟裏店外(護國寺前街)還有很多個花廠,專售鮮花,但其生意比較清淡。

隆福寺

隆福寺,始建於明代宗景泰三年(1425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位於東四北大街迄西,前街因寺得名,後門在錢糧胡同因其坐落在東城,故人們稱之為“東廟”,與護國寺對稱。

隆福寺在清代舊曆逢一、二、九、十開廟,從1930年起改用陽曆,每月開廟十二或十三天,且香火極旺,素有“諸市之冠”的美稱。

明代京城唯一的一所番(喇嘛)、禪(和尚)同駐的寺院便是隆福寺,清代才成為喇嘛廟。

隆福寺殿宇宏偉,法相莊嚴凝重。進山門後,中軸線上依次為鍾、鼓二樓、天王殿(韋陀殿),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因番僧大意,引起火災,被大火燒毀。

第二層殿建立在有三層漢白玉的欄杆圍成的高台上,人們稱之為“欄杆殿”。內供奉釋迦牟尼等三世佛。

第三層殿供奉三大士——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被稱為萬善殿。左側為藏經殿,據說當年藏有108部藏經,比雍和宮藏經還多。

第四層殿供奉毗盧佛一尊,座上的每一蓮瓣均刻一佛,謂之“萬佛繞毗盧”,被稱為毗盧殿。

第五層殿是金剛殿,供奉金剛護法佛銅像。

第六層殿是大法殿,即後樓閣。殿內穹窿內的藻井建築巧妙,造型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每逢廟期,隆福寺都是人流如海,商賈雲集。無論是附近王府居住的貴族、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人,還是貧苦市民和近郊農民都紛紛前來趕廟會。人們在這裏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土特產品,吃到各種北京地方風味小吃,還可以觀看北京的民間戲曲。

市場貨位排列是一進山門賣簸箕、笸籮、竹柳什物、炊事用具等山貨。

前殿內大部是賣古玩、珠寶的攤商。凡珍珠、瑪璃、珊瑚、翡翠、陶瓷、寶石、雕漆、古銅、琺琅等應有盡有。

二院以後則是賣日用百貨、衣服鞋帽(包括估衣)、首飾、布匹、兒童玩具。

後院(塔院)則是小吃攤子和小戲棚子,中間夾雜有相麵、算卦、賣野藥的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