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喜慶3

貧婚

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居住在老北京城內的窮人家庭,經濟再困難也會舉行個簡單的婚禮。喜事不同於喪事,沒錢可以簡單地裝殮發送,窮人家辦喜事,也是有講究的。

所以不管是拉洋車的,做小買賣的,當店鋪、作坊學徒的,都要拚死拚活,省吃儉用,攢下一筆錢,以備結婚之用。

貧婚的迎娶儀式與有錢人家區別不大,同樣要雇八人抬的大轎,八麵大鼓,十六個響器。但儀仗的質地、花轎的新舊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另外,貧婚的男方一般不置辦家具,女方也無須陪送嫁妝,而且酒席也一切從儉。

也有的為了不讓親朋好友、鄰裏鄉親看笑話,會把婚禮辦得像模像樣,哪怕是婚前、婚後要忍受拮據的日子。

城市居民如此,遠離京城的鄉下農民境況就更差了。他們一年到頭忙活下來,腰包裏剩不了幾個錢,所以男女雙方聯姻更多的是窮人家之間的互相憐惜。

如果哪家兒子是個好勞力,會有姑娘主動願意嫁進門,這樣對男女雙方都有利,因為女方家少了一張吃飯的嘴,而男人家則添了個勞動力。

不過再窮的人家,也須明正言順,所以,迎娶儀式是不可缺少的。雙方通過卜算、合婚、選日子,然後挑個農閑的時候,熱熱鬧鬧的把婚事辦了。

農村的大多數的婚事都選在臘月舉行,娶完媳婦就過年,也圖個吉利。

結婚之前,男方家要準備幾份“彩禮”,給女的做件紅布棉襖,綠花布棉褲,一雙青布鞋,一雙布襪子,再準備幾朵小花和黃米麵小棗做的年糕,就可以由媒人前去女方家商量迎娶的吉日了。

吉日訂好之後,男方家要在門前掛一對燈籠,新郎官要借一身行頭把自己打扮一番。迎娶大多選擇在夜間舉行,租一頂轎子,請四個本村的老鄉當轎夫,壓轎的娶親太太一般挑選年紀大的婦女,再請個吹鼓手,就可以去娶親了。

迎娶回來,要先放一掛鞭,外加兩個“二踢腳”,以圖消除窮氣,來年迎個好年頭。然後將一堆玉米秸點著,代表燒炭盆,象征夫妻生活越過越紅火。

新媳婦頂著紅蓋頭下轎之後,新人雙雙到供奉的“天地爺”前三叩首,或者到灶君之位和天地桌前就地三叩首,也有燒三柱香的,緊接著要向公婆行禮,所以即使貧婚,也是有禮可循的,隻是排場和規模簡單一些罷了。

迎娶過門之後,新婚夫婦和公公、婆婆、娘家送親的要一起坐下來吃頓團圓飯,一般是澆鹵的軋餄餎。吃飯過後要到祖墳去祭祖,這樣新媳婦就算是自家人了。

第三天是“回門”的日子,新姑爺趕著借來的毛驢高高興興地把新媳婦送回娘家。

守寡與改嫁

中國婦女曆來遵從“從一而終”的婚姻禮俗。女子出嫁為妻為妾,如果中途喪夫,成了寡婦,隻能一輩子呆在婆家無償地勞動,終生也不能再嫁,稱之為守寡。

舊時寡婦再嫁的很少,如果改嫁既要被鄉裏鄉親、親朋好友歧視,也無臉回去見娘家人。

寡婦再嫁,古時稱為“再醮”,後來人們直接稱為“再嫁”。寡婦改嫁的婚禮禮俗自然與女子初嫁不太一樣。迎娶時不用花紅大轎,而且一般是在下午或夜間抬進門的。

迎娶時,形式一切從簡,寡婦坐轎子臉不能朝外,為的是“倒轎正臉”。迎娶儀式也不能按“正娶”的規矩,寡婦出原來婆家的門和進新夫家都不能走正門,娶寡婦進門之後,還要將放置在門前的一桶淨水用腳踢倒,以洗去身世上的汙濁。

還有一種寡婦,是所謂的“望門寡”。即男女兩家訂婚以後,丈夫在新媳婦沒過門時就去世了。按照封建法,這種女性一般也不能改嫁。

為表忠貞,女方在探喪時,要將自己的一綹頭發剪下放進棺材,表示終身守寡,不再改嫁。

也有的在男子病危時,為了“衝喜”,讓新媳婦提前完婚。但大多數情況下,“衝喜”也挽救不了丈夫的生命,最後隻好終身守寡。

舊時婦女守寡的風俗,其實是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這都是由當時不合理的封建製度造成的。

新式婚禮

清末明初,文明婚禮開始在北京流行。封建繁文縟節的結婚儀禮逐漸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尊重雙方自主權利的契約形式婚禮。這種西方婚禮儀式在知識界等上層人士中較為盛行。

新式婚禮較為注重雙方的個人素質,門第觀念和家長製觀念漸漸淡化,雖然父母仍然可以為子女主婚,但是也開始注重聽取子女的意見。

新式婚禮突出了個人色彩,簡化了程序,過去封建“六禮”的繁瑣程序被徹底摒除了。

結婚時,新娘身穿白色長裙,披白紗,新郎則身穿西服,迎娶也由原來的轎子改為馬車或汽車。

婚禮開始,先由證婚人宣讀婚書,請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用印,新郎新娘交換飾物,向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來賓致謝,然後新婚夫婦相互致禮,拜見雙方親屬。最後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