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敗的英雄(1 / 2)

失敗的英雄

黨的建設

作者:徐可

正如魯迅所說:“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人們常把勝利者視為英雄,而失敗者往往被人們所遺忘。實際上,有一些失敗者,也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何昆軍長和他的紅十四軍,就是這樣的英雄。

這支軍隊存在的時間很短——隻有半年多時間,但威震大江南北,影響深遠;這位軍長生命短暫——32歲就在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建軍85周年,也是何昆軍長英勇犧牲85周年。清明節小長假,我專程返回家鄉江蘇如皋,去追尋紅軍的遺跡,踏訪英雄的事跡……

何昆烈士紀念碑坐落在如皋市西南的磨頭鎮,一個占地約1500平方米的院落中。院內綠樹如蔭,環境幽雅,莊嚴肅穆。院子正中,矗立一座紀念碑,上書“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紀念碑左側,立有一座“紅十四軍老戶莊戰鬥遺址”紀念碑;北側是何昆烈士衣冠塚,墓前立著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軍長何昆烈士紀念碑”。85年前,就是在這裏,何昆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犧牲之後,不到半年時間,紅十四軍也被打散了。

1930年春,何昆、李超時、劉瑞龍、黃火青、張愛萍等共產黨人,先後秘密來到通海如泰(當時的南通、海門、如皋、泰興等八縣)地區。他們按照中央軍委和江蘇省委的命令,來此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這是江蘇省境內唯一的中央序列紅軍,何昆為軍長,李超時為政委。

通海如泰地區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北岸,瀕江臨海,地勢平坦,河網縱橫,蘆葦叢生,氣候溫濕,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在此地建立革命武裝,開展遊擊戰爭,其政治影響非同尋常,其艱難程度非比尋常。在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的臥榻之側,在敵強我弱的困難條件下,紅十四軍發展到2000人左右,發展赤衛隊數萬人,堅持鬥爭6個多月,並在遊擊區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遊擊戰爭。

紅十四軍的軍事勝利,極大震撼了國民黨反動政府,隨即,以駐黃橋的“剿共總指揮部”所屬部隊為主力,糾集橫巷、盧港、盧莊、季家市、西來庵等地的駐軍,向紅十四軍發動圍剿。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通海特委決定在黃橋實施“總暴動”。由於叛徒的出賣,後來腹背受敵,總暴動失敗了,也牽連活動在如泰地區的紅十四軍二師遭受失敗。

何昆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原名何德晟,化名李維森,1898年9月出生在湖南省永興縣。他10歲入私塾,私塾先生常曉以愛國大義,在其心靈深處萌生報國救民的思想。1924年,他與同鄉何德介、何德用一起投考黃埔軍校,1926年入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何昆等被拘禁在校內。當晚,乘看守人員不備,他順著陰溝涵洞爬出校外,化裝成農民,輾轉至廣州,找到黨組織,後被派往三水縣石峽地區組織農民武裝,準備暴動。當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何昆率石峽農民軍突入市區,配合起義士兵、工人、赤衛隊,擊潰國民黨反動軍隊。12月13日,起義失敗,何昆在黃沙火車站被捕。他以平時練就的武功,於當夜撬開監所屋頂,率領難友成功越獄。接著,他北上武漢尋找黨組織。當時,武漢三鎮正為白色恐怖所籠罩。不久,黨組織把他調往滬寧地區工作。一次,他外出執行任務,突遇國民黨軍警檢查。他急中生智,鑽進路過的一頂空轎子裏,讓轎夫抬著從軍警麵前揚長而去。

1930年春,何昆赴通海如泰地區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為了建設一支堅強有力的正規部隊,何昆、李超時、劉瑞龍等將分散於各地的遊擊隊員組織起來,統一編製為兩個支隊(後改為師),劉廷傑、秦超、黃火青、陳雪生、仇建中、張愛萍等,分別擔任支隊和大隊(營)領導。何昆組建紅十四軍軍部後,即著手強化紅十四軍軍事建設: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明確紅十四軍接受中央軍委、中共江蘇省委和通海特委的領導,執行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政治任務,在紅十四軍中建立黨組織,設立政治委員,建立政治機構;二是明確任務,規定紅軍執行“打仗、做群眾工作、籌款”三大任務,在戰鬥中要成為勇敢的戰鬥者,平時要成為群眾工作的宣傳員和組織員,協助地方黨組織和農會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