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係古玉 自有天機
收藏之道
作者:吳廣生
工作時,我接觸了一些文物;退休後,我迷上了收藏。尤其是古玉,令我如癡如迷。古玉是古代美石的泛稱。通常說,明代以前的玉器叫古玉,漢代和戰國以前的玉器叫高古玉。我收藏的紅山文化古玉屬於高古玉,也稱史前古玉(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距今5千年以上)。
我每天盤玉不已,專心一意,好像玉魂附體。有小詩為證:我與古玉,融為一體;愛不釋手,須臾不離。一往情深,心曠神怡;不解之緣,自有天機;盤摸對話,心有靈犀。假設意外失去,我恐怕會失魂落魄,不能自已……
銘記“第一次”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許多的第一次,不足為奇,但我願銘記我這最新的“第一次”——第一次在胸前佩戴了一塊古玉。
以前我也曾試掛過一兩件玉飾,都因感覺不自在而瞬間摘下。這次是一枚紅山文化時期的古玉,像一隻剛剛出殼、尚未睜眼的鷹雛兒,張著求食的大嘴,形神畢肖。我視為至愛之物,放在左褲袋、右褲袋、上衣口袋裏,都覺不理想;放在抽屜或提包裏,也不稱心。於是試著掛在了胸前,果然十分如意。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古玉,送我古玉的任楠先生是位知名的紅山古玉收藏家,當時他鄭重其事地叮囑我,“這是一件真的紅山古玉,你好好留著。別人怎麼說是假的你都別信。”
這件古玉起初不太起眼,品相灰白,像是粗糲的石頭,而且半大不小。但經我佩戴和用手盤摸一段時日後,逐漸變得細膩,活脫脫一隻令人憐愛的鷹雛兒。形狀也顯小了,出落得大小適中,而且圓潤如肉凍兒,細嫩似嬰兒肌膚,我越發喜愛,須臾不離。
我與這件古玉很投緣,那神似一隻鷹雛兒的造型,一副天真無邪、柔弱無知的小樣兒,正是我神往的“人之初”、“嬰兒乎”;它的全身彎曲,剛剛破殼,嗷嗷待哺,正是新生命的象征,有著純潔的美感和無窮的生命力……於是這第一塊古玉成了我心儀的吉祥物。
融入生命裏
自我與第一塊古玉結緣,從此一發不可收。
除任楠送我的外,我在地攤上買過古玉,隨紅山文化科考隊在廢棄的被盜古墓地域偶爾也撿到古玉,每次都讓我欣喜不已,每件古玉都成了我的至愛和生活、生命的一部分。
廢棄的被盜古墓地域麵積大,撿拾古玉好比大海撈針,但我每次總有所獲,藏友們都笑說我與古玉的緣分大。在地攤上,我會傾己錢囊,隻要是自己喜歡的,也不討價還價。有一次我看中一隻好看的豬龍,別人都說是石頭而猶豫不決,我卻果斷地買下,後請任楠幫我掌眼,確認是一件五彩沁豬龍,是件好東西。任楠積收藏古玉幾十年的經驗,曾率先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鑒定法”,在收藏界被稱為獨創的鑒別紅山古玉的“任楠方法”。
我收藏的古玉,幾乎每件都有一個故事。有一次在野外河灘,任楠做一小遊戲,他邊開車、邊向車窗外扔了一件小古玉,然後停車讓大家回頭去找,看誰能撿到,誰撿到算誰的。在參與的幾位朋友中,數我的積極性高,我根據車速和時間,不斷擴大範圍,仔細尋找,始終不肯放棄。就在別人幾乎絕望時,我找到了,眾人刮目相看,我則喜不自禁。
我天生愛石頭,更愛玉石,最愛古玉。玉養人,人養玉,尤其是古玉,古樸稚拙,神韻迷人,是五千年甚至萬年前的古代先人們的智慧結晶。特別是經人手長時間盤摸,會脫殼、吐漿,變熟、變透,最後脫胎成塑化,美輪美奐,不僅有獨特魅力,而且使人修心養性,其樂融融。
我退休後,空閑時間幾乎都在賞玩古玉,我成了“玉不去身、手不離玉”的盤玉人,“盤玉養生,玉汝於成;享受過程,愉悅餘生”是我的寫照。
早上起床,我戴著我的吉祥物晨練,一次又一次地把頭向腳部靠近,直到古玉平躺在床麵上。這已然成為我首要的功課,做完後感到身心輕鬆,而小古玉則成了檢驗我晨練效果的參照物。
平時隻要有空,我就會盤玉不已,樂此不疲,我的“甲子後”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充實愉快,豐富多彩。我對古玉真正做到了玉不離身、愛不釋手。我深感“書中固有顏如玉,豈比手上嬰兒肌;上天賜予古玉緣,愛不釋手似膠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