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長利 石油城走出的生態攝影家
聚焦人物
作者:阿咪
嶽長利用業餘時間拍攝野生鳥類7年。身著迷彩服,腳蹬一雙黃膠鞋,頭戴一頂遮陽帽,扛著“大頭”的照相機——這是許多人印象中的嶽長利。嶽長利常常起早貪黑風塵仆仆,自備幹糧,自駕車穿梭於濕地林間,拍鳥是他最大的興趣愛好。他的生態攝影作品屢次在國家、省、市報刊雜誌上發表,並在全國影賽中獲獎。他記錄下的一個個關於生命和自我、自然抗爭的故事,鮮活生動、魅力無窮,帶給人們一次次視覺和心靈的洗禮。
本期,嶽長利走進《旅遊縱覽》,與我們聊聊他的生態攝影心得。
問:為什麼喜歡拍鳥?
答:鳥兒是最易觀察到的野生動物,更是生態環境的預言家。野生鳥類多數以昆蟲為食,是森林、農田、草原和濕地中多種害蟲的天敵和克星。鳥類是“捕蟲能手”,是“森林外科醫生”,是植物花粉及種子的傳播者,是自然界的義務“植樹造林”能手,是人類的好朋友。關注鳥類,就等於關注人類自身的命運。作為一名環保誌願者,我就是在這種理念下,觀鳥、拍鳥、愛鳥、護鳥。
黑龍江大慶豐富多樣的野生鳥類資源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我捕捉到了雄鷹展翅的衝擊瞬間;觀察到了雄鳥喂雌鳥那種溫馨的愛;看到了親鳥哺育雛鳥那種勤奮和母愛;親睹了保護家園的殊死搏鬥……
拍攝野生鳥類是辛苦的,有時披星戴月,有時嚴寒酷暑,有時跋山涉水,有時蹲坑守候,有時蚊蟲叮咬,有時風餐露宿。但那些曆經艱辛拍攝完成的精彩畫麵,也讓我感到苦中有樂。
問:大慶濕地鳥種、鳥群資源的具體情況如何?
答:美麗的東北鬆嫩平原,江河湖泊縱橫,濕地、草原、耕地交錯,淡水和食物豐富,是歐亞鳥類遷徙的大通道。春秋兩季數以萬計的野生鳥類在黑龍江省遷徙和繁殖。全世界鳥類大約有156科9000多種。我國有81科,1186種。黑龍江省有15科,167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白鸛、丹頂鶴、中華秋莎鴨和白尾海雕等9種。
大慶是鳥類生存和觀鳥、拍鳥的天堂。大慶地處鬆嫩平原中部,擁有120萬公頃濕地、120多個湖泊,有“天然百湖之城”的美名。據調查,在大慶地區繁殖、遷徙的各種鳥類有270餘種。
如果拍攝遷徙的鳥類,最好是在春季的4月、5月和秋季的9月、10月。4月初的時候,冰雪剛剛融化,淺水凍死的小魚小蝦,可以吸引南方遷徙而來的大批水禽在這裏覓食、休憩。“五一”前後,大群的野鴨、大雁、鷺類、鷸類、鶴類也會飛來。九月是在本地繁殖的幼鳥開始集群、練飛的時節。到了“十一”期間,大批由大小興安嶺和俄羅斯遷徙過來的鳥又會在此路過。總之,春秋季節是拍攝遷徙鳥的最佳時機。
5月初,在本地繁殖的鳥兒開始在濕地、草原、樹林中做巢。待進入夏季,可以拍到繁殖期的鳥。雖然這時是觀賞鳥兒的最佳時機,但也是鳥兒最怕被打擾到的時候,如果攝影人驚擾到在巢內孵化鳥蛋的鳥兒,或者撫育幼雛的鳥兒,它很可能永久性地棄巢不歸。所以,影友們切記,拍攝鳥類繁殖一定要保持距離,不要破壞鳥巢和驚擾鳥類的正常生活。
冬季,拍攝冬候鳥也是樂趣無窮。冬候鳥是從俄羅斯或北極遷徙至黑龍江過冬的鳥類。如加拿大的國鳥雪鴞、猛鴞、毛腳鵟、雪鵐等。這些冬候鳥往往在大雪過後,天氣在零下20度左右時從北方慢慢飛來。隻要食物充足(鷹、鴞、鵟類的食物主要是田鼠或草原黃鼠),冬候鳥基本上就是占據一塊領地,直到第二年的冰雪融化之前,再向北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