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座駕 曆史的記憶
走四方
作者:李鈺
斯人已去,座駕猶存。
我們乘著偉人座駕穿越時空,追憶曾經的那段曆史風雲。
老爺車因為經典,備受懷舊,若為偉人座駕,則更受矚目。
在位於北京懷柔區的老爺車博物館中,陳列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的座駕,車身的每一處細節,都刻滿了偉人與車的趣聞軼事,車體輪廓則積澱了豐厚的曆史文化。
斯人已去,座駕猶存。我們乘著偉人座駕穿越時空,追憶曾經的那段曆史風雲。
毛澤東與金龍轎車
“館裏名人座駕不少,但收藏價值最大的當屬金龍轎車。”老爺車博物館館長雒文有介紹說道,“因為它是中國第一輛國產轎車,而且是受毛主席鼓勵生產出來的。”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工業發展剛剛起步,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中國“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當時在北京大街上跑的基本都是蘇聯轎車,一般級別的領導乘坐“勝利”牌,中央領導和外交人員乘坐的則是較高級的“吉姆”轎車。
雖然在1956年,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了第一批12輛解放牌4噸載貨汽車。但其是在蘇聯提供毛坯,蘇聯專家指導、幫助加工零部件、組成後裝車完成的。1956年4月,毛主席在視察一汽時感歎道:“什麼時候能坐上我們自己生產的小轎車來開會就好了!”
這句話成了中國趕製第一輛小轎車的最大動力。一汽黨委立即開會做出決定,加快試製轎車。因為是單輛、小批生產,因此製作過程主要是手工操作。至今在一汽博物館的展櫃中,靜靜躺著已有鏽跡的簡單工具。一旁的資料顯示,鈑金工在紅旗轎車創業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代紅旗轎車是老一代鈑金工硬是憑借“土工具”敲製出來的。
當時的條件堪稱“四無”,即無資料、無經驗、無工裝、無設備,基本上是一整套生產卡車的建製,一切都要白手起家。一汽的工人們在工具車間擠出一塊場地,熱火朝天地造起了國產轎車。
1958年5月12日,國產第一輛小轎車試製成功。命名為“東風”牌,借用毛澤東對於世界形勢“東風壓倒西風”的論斷。而在老爺車博物館裏展示的,正是1958年5月由526廠(第一汽車製造廠前身)自行研製、設計、生產的第一輛樣車。
雒文有介紹說,它的原型樣車參照法國希姆卡中級轎車,發動機仿製奔馳190四缸發動機,變速箱則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三檔變速器。整車為紅色,在車頭的部分有一條由24K金打造的金龍好像隨時要躍起,因此又被稱為金龍轎車。水箱散熱片上方標有手寫體“東風”二字。據說,原本油泥模型車頭上是五顆五角星,後來感覺對國旗不夠尊重,所以換成“DONG FENG”的標識。不過,楊尚昆提議將拚音換成漢字“東風”,免得人們誤認為是外國車。為了體現中國特色,這輛車的尾燈造型參照了中國古代宮廷用的紅紗燈。
金龍轎車第一次開進中南海接受國家領導人檢閱時,毛主席坐上小轎車後興奮地說道:“好啊!終於坐上我們自己生產的轎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