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6月,奧軍28萬人對付普軍25萬人,7月3日,雙方集結於薩多瓦村附近展開決戰,俾斯麥下決心一舉擊潰奧軍,並自帶□□,準備一旦失敗就服毒自殺!結果,普軍大獲全勝。10天後,俾斯麥逼近奧地利都城維也納。在有人提議一舉占領奧地利全境時,狡猾的俾斯麥沒有聽從,他估計到法國會出麵幹預,另外,他可能還會利用奧地利。果然,拿破侖三世出麵進行了調停,雙方達成協議。奧地利宣布退出德意誌,並將四個邦國和一個自由市讓歸普魯士。這樣,普魯士就統一了德國整個北部和中部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北德意誌聯邦。這時隻有德意誌南部緊鄰法國的四個小邦國仍舊保持著獨立。俾斯麥想兼並這四個小國,但他知道,法國也有同樣相法,而法國是這樣的強大,不打敗他,德國的統一將不可能實現。同時,俾斯麥對法國境內富裕地區阿爾薩斯和洛林也很感興趣,早已垂涎三尺。所以,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進行普法戰爭,打敗法國。於是,他經過充分準備,於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次年大獲全勝。普魯士軍隊開進巴黎附近的凡爾賽,並在凡爾賽宮,宣布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誌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德意誌帝國皇帝,俾斯麥為首相。德意誌的統一完全實現。這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他采用這種政策,終於使德國走上統一。
客觀地說,德國的統一是曆史的必然,它有助於德國經濟的發展,是進步的。但是,統一後的德國實力逐漸強大,可能是這種“鐵血政策”的不斷影響,德國逐漸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1862年9月的一天,普魯士國王主持召開議員和內閣大臣的會議,要大家各抒己見,討論如何統一德意誌的問題。幾百年來,德意誌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狀態,當時,境內有30幾個政權。普魯士是這些政權中最強大的,從經濟、軍事上來說有統一德意誌的實力。議員和內閣成員們七嘴八舌,又辯論又吵鬧,可是,意見總不能一致。“我來發表一下意見。”這時,坐在國王邊上的一個中年人站了起來,用威嚴的口氣說,“各位,你們的高見我不敢苟同!你們有的說,派由一些能說會道的人組成的演說團,到各地去演講宣傳德意誌民族必須統一的道理,讓各個政權心甘情願地臣服於我們。這想法是美好的,但是,有誰肯聽呢?你們有的說,搞一個全民選舉,讓全德意誌的人來決定是否一統於某個政權之下,可是,選舉的結果和我們的願望不符呢?那時,我們普魯士甘居下臣,你們會同意嗎?因此,要統一德意誌,隻有靠鐵和血,即我們普魯士的軍事實力!”這個說話擲地有聲的人不是別人,乃是國王新任命的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他一貫主張將普魯士的□□統治擴大到整個德意誌,因此深受國王的賞識。俾斯麥有國王撐腰,當然有恃無恐,不久,他一腳踢開議會,加緊擴軍備戰,準備用武力統一德意誌民族,於是人們稱他“鐵血宰相”。俾斯麥頗有心計,他首先拉攏聯邦中另一大邦奧地利去打丹麥,取得勝利後,他與法國、意大利結成聯盟,掉轉槍口,對以前的合作夥伴奧地利發動突然襲擊,結果迫使奧地利割讓出了大片領土,並宣布退出德意誌聯邦。
不久,俾斯麥統一了德意誌北部,這時隻剩下南部跟法國相鄰的四個邦國還保持著獨立。法國害怕德意誌統一後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因此極力支持這四個邦國。要統一,必須打敗法國。於是,俾斯麥四處活動,挑動英、俄與法國的矛盾,又製造事端激怒法國,讓法國先向普魯士宣戰。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戰爭爆發,在色當大決戰中,法國戰敗投降。俾斯麥輕而易舉地得到了南部四個邦國,完成了德意誌的統一大業。1871年1月,普魯士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誌皇帝,俾斯麥任帝國宰相。從而結束了德意誌長期的封建割據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