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部長來了(8)(1 / 2)

齊天翔的話讓姚秉新感到深深的意外,可也覺得很欣慰,就望著齊天翔,真摯地說:“你能這樣評價和對待那段曆史,那些人,說明你的眼光和視野的不同。拋開政治的因素,我個人感覺,對待那段曆史,應該有一個正確和公正的評價,因為這是一代人在哪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的存在,抹去了那段曆史,也就抹去了一代人的存在感,不能倒髒水連孩子也一起倒掉,這不是科學的唯物史觀。”

姚秉新似乎覺得這樣的說法還是有些嚴肅了,就嗬嗬地笑著說:“曆史的歸曆史,現實的歸現實,我還是重溫自己的曆史的好。”

“剛才我們還在東北,現在我們就要來到南方了,因為這‘白灼蝦’、‘香芋扣肉’、‘什錦冬瓜盅’和‘客家釀豆腐’,分明已經把我帶到了粵菜的故鄉,在哪裏工作的幾年,可以說是身心都得到鍛煉的幾年。既感受到了發展進步的樂趣,也由於盲目地追求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欠下了環境和生態的舊賬,到現在仍然是哪個區域升級換代的瓶頸問題。”

姚秉新沒有過多的再順著話題說下去,而是轉而詼諧地笑著說:“就說著客家釀豆腐吧,曾經就出過笑話!一次到基層調研,中午飯誤了飯點,因為下午還要繼續調研,就匆匆地趕到餐廳,菜品已經擺上了桌,沒有客套直接開吃,知道這釀豆腐有些名堂,可一口下去,不但燙的呲牙咧嘴,豆腐盒子裏的湯汁濺的到處都是,弄得很狼狽。”

姚秉新說著話,夾起一個豆腐盒子輕輕地放在自己麵前的盤子裏,用筷子小心地揭去豆腐盒子上的蓋子,露出了裏麵的內容,詳細地對著眾人講解道:“這釀豆腐是客家人的經典菜肴,傳說是隨著客家人從河南遷徙一路走到南方的,隨著遷徙的腳步,據說豆腐的製作工藝也被帶到了南方。”

“客家釀豆腐,講究的可是真材實料,首先這豆腐要是純正鹵水點的,軟硬適中才好。太軟豆腐難以成型,豆腐盒子就難以起到作用,太硬豆腐與裏麵的食材難以達到和諧統一,也破壞了這道菜表裏合一的精髓。”姚秉新興趣很濃,不但認真地跟大家做著示範,講解的更是細致,“豆腐盒子裏的內容,一般要有八樣山珍海味,蝦仁、扇貝自然是不用說了,火腿、雞丁也是必不可少,另外就是各種菇類和時蔬,幹鮮有機地搭配在一起,先炒後煨,然後才是裝入豆腐盒子,在平底鍋裏用高湯釀,基本上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能算是完成。吃時豆腐軟糯,八珍香濃,達到的出神入化的地步,是一種美的享受啊!”

齊天翔似乎被姚秉新的講解感染了,嗬嗬笑著回應道:“經您這麼一講,我們大夥沒有吃就已經是種美的享受了,大家也都嚐嚐,不要辜負了姚部長的一番介紹。”

看著大家都不好意思先動手,齊天翔就等客家釀豆腐這盤菜轉到自己麵前時,小心翼翼地夾起一塊放到自己盤子裏,同樣是小心地揭開豆腐蓋子,夾著裏麵的各種配料津津有味地吃著,隨即感慨地說:“一道不起眼的家常菜,能夠傳承下來,並且延續了傳統的製作工藝,烹調手法,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並走向全國,看上去是偶然,其實有著必然的原因。我的理解無論是文化的傳承,還是承載著文化內涵的菜肴的流傳,都凝聚著傳承者的辛勤勞動和精神在裏麵,不但以精工細作贏得口碑,而且還有著文化的符號在裏麵。”

“說的是啊!文化符號很多時候都是借助於物化的標誌存在的,不但是書籍和曆史文物,更多的還是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飲食體現的。”姚秉新對齊天翔的感慨很感興趣,不自覺地端起酒杯與齊天翔碰了一下杯,喝盡了杯中酒後,微微笑著環視著眾人說:“說的說著,吃的吃著,大家都別閑著,免得又跟開會似的,我和齊省長講著,你們認真地聽著,結果一桌子好菜都給浪費了。”

姚秉新似乎很為自己的詼諧和幽默得意,麵對著大家的附和的笑容,接著說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飲食文化更是浩如煙海,五千年的文明史走過來,民族文化的融合豐富了文明的內涵,而多少民族文化的沿襲和傳播,又恰恰是通過飲食傳承和體現的。不說什麼八大菜係,就說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蘭州拉麵、天津狗不理包子、西安羊肉泡饃,哪一種不是城市或地域的標誌。”

或許是為了增強話語的可信性,姚秉新指著轉到眼前的烤鴨說:“北京烤鴨,這就是北京這座城市的地標性食物,當然‘醬爆雞丁’、‘烤羊肉’、‘三不沾’,也都是老北京的知名家常菜,與‘爆肚’、‘鹵煮火燒’一樣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說起老北京的名吃,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烤鴨’、‘豆汁焦圈’等等食品,與皇城文化的‘滿漢全席’完全不同的植根於民間的老北京文化,皇家的滿漢全席能吃到的有幾個人,可這些民間飲食卻養活著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