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類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研究(2 / 2)

其次是課程設置不合理。據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存在“重視專業教育而輕視人文教育,重視必修課而輕視選修課,重視理論學習而輕視實踐活動”等錯誤的意識傾向。而造成這些錯誤傾向的原因正是由於多數院校的課程安排不合理。從福建省一些藝術類院校的教學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課程安排上,理論課相較於實踐課大都占了更大的比重,教學結構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學生在學習觀念上的錯誤認知。

再次是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陳舊,人才評價指標不科學。傳統的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藝術院校較多采用的。學校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了解得很少,在評價人才時仍舊是以知識為主要的考查指標,這並不能評價出一個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這種單一又陳舊的評價體係很難發掘出創新型人才的潛力,因而學生的思想和創新能力受到束縛。由此看來,馬上改進這種傳統的單一的評價體係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探索出一個更加科學的、有利於藝術人才全麵發展的評價模式。

(二)成因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但大多數藝術學院並沒有真正實行“素質教育”,其課程設置仍舊是以學生專業的核心課程為重點。藝術類專業知識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知識結構相對穩定,所以在單一的訓練模式下學生的知識會越來越窄,不能得到全麵的發展。隨著近年來福建藝術院校的大量擴招,明顯出現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整體水平偏低以及教學環境不完善等現象。因此,促進藝術院校教師的知識更新、改善學校教學的軟硬件設施,都顯得極為迫切。

三、福建藝術類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建議

顯然,如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經不能夠適應新時期對藝術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需要。對藝術類院校來說,教育創新要從轉變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方法和改善教育環境三方麵來進行。

(一)轉變教育理念

轉變教育理念是改善目前教育現狀的關鍵條件。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藝術院校必須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高校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即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以學生的利益為第一,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

社會實踐統一了學生掌握的知識與自身處理問題的能力,能夠使理論與實踐得到有效的結合。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更加直觀感性的方式,使學生將書麵上的理念外化為行為習慣。實踐是教育的基礎,創新教育需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而傳統的教育並沒有很好地結合實際,不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需要。因此,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不能夠單一地根據成績去評價一個學生。

(二)轉變教育方法

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養的培養,而這也正是目前福建藝術院校教育所缺失的。通識教育是彌補藝術教育缺失的人文精神的最好方法。通識教育能夠培養一個大學生廣泛的專業性知識和豐富的人文底蘊。中國的大學生比較欠缺實踐能力,正因如此,我們才要更加強調“以實踐為重點”的教育理念。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想象力,鼓勵他們主動地去思考、去質疑,積極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培養了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

全麵的評價體係,更重要的是評價學生的“會學”能力,即是否真正的會學習。隨著社會的進步,對於藝術類大學生的要求已經不能是簡單的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強他們學習知識的動力與效果。在西方教育發達的國家,對於學生的評價體係就非常重視“會學”這個層麵,看重學生的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評價體係才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

(三)創新教育環境

首先要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一個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的教師可以激發藝術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創造潛能。因此,提升藝術教師的素養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有著良好影響的。

其次要豐富校園文化建設。要著力倡導師生平等的和諧氛圍,使學生學會自我探索式學習;要營造出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環境,鼓勵學生進行自發式的創新;要多建立一些藝術社團,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組織活動,培養實踐能力;開辦高質量的講座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活躍學術氣氛,培養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總之,目前我國已進入建設創新型國家時期,高等藝術教育既要麵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也要注重對他們個性發展的培養,尤其是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