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妹子是對美食越來越著迷啦。從朋友圈分享到一塊酥餅,也能吃出幸福感!重點是吃了還不算,還追根溯源,尋她千百度,拐了九九八十一道彎,把深藏民間的祖傳秘製正宗傳人雲娘找到了,見了麵,聊得歡,還拜師學藝呢。老李雖然也是一資深吃貨,但更注重把吃和玩結合起來做。因此,老李順著微商落地生根的套路前行,越來越潛心研究鄉村遊、休閑遊、淘菜遊、摘瓜遊、釣魚遊......同時也激發起越來越重的鄉愁。“鄉愁”一詞,聽起來沒人不懂,老李也沒有查到出處,隻是平時注意到多出現在離鄉遊子的思緒裏,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句中。所謂“千裏作遠客,五更思故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都是“鄉愁”的代表作。最有名的恐怕是台灣詩人餘光中的詩《鄉愁》,它激起無數海外遊子的思鄉愛國之情。????????關於“鄉愁”的解釋,辭典裏隻有一句話,即“懷念家鄉的憂傷心情。”這種解釋有簡單化傾向。“鄉音亙古今,鄉愁暖人心”,說的就不是憂傷。老李理解,“鄉愁”是一種複雜的感情,有憂傷、有苦澀、有甜蜜、有溫馨。“鄉愁”是鄉音、鄉情、鄉文、鄉俗、鄉景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鄉愁”是一種懷古、懷舊、懷鄉的情結,是一種對逝去歲月、逝去情景的思戀。“鄉愁”是遠去的記憶,“鄉愁”是親切的鄉音,“鄉愁”是濃濃的親情,“鄉愁”是人的情感世界中最敏感、最柔弱的部分。????????“鄉愁”,既抽象,又具體,既朦朧,又真實。它有豐富的物質載體,也有許多精神層麵的東西。“鄉愁”因每個人的出生居住地域、成長經曆不同而不同,“鄉愁”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年齡越長,“鄉愁”越深。“鄉愁”之“鄉”,不僅僅指農村,它是家鄉、故鄉、原鄉的泛稱,它包括了城市,是城鄉的統稱。“鄉愁”,不僅是鄉下人的情結,隻要離開家鄉的遊子,包括城裏人都會有。老李跟一些投資家交流過,鄉村旅遊作為一個朝陽產業,應該是要讓人們“記得住鄉愁”。一種對“鄉愁”的追逐,是人們心中難以抑製的衝動。人的“鄉愁”,有各種各樣的精神動因和物質動因。有的思念親人,有的牽掛家鄉的祖屋,有的懷念那熟悉的環境,有的難忘家鄉的口味,有的雖然去的不是自己的家鄉,但他要找的就是那種感覺。所以,“鄉愁”是每一個人根深蒂固的情結。這種“鄉愁”,雖然有的埋藏得很深很久,但隨時都在萌動,一有機會,它就衝腔而出。這也就是中國人一到節假日就想回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人總想葉落歸根的根本原因。????????一種對“鄉愁”的尋覓,是人們難了“鄉愁”情。近年來,中國有點“鄉愁”難覓了。由於片麵地追求高速度、高增長,過分地依賴土地經濟、房產經濟,加上理念上的盲目西化,規劃設計上的盲目崇洋,使城市千城一麵。許多地方拆舊城,建新城,建的是全世界都有的高樓大廈,拆除的是別人永遠沒有的古街古巷古建築。有的地方拆除真文物,建造假文物。使本土文化、本地特色、城市個性迅速消失。在農村,由於過度地追求城鎮化率,盲目地趕農民進城、追農民上樓,使我國的自然村快速銳減,這些消失的自然村,不但青山綠水,環境幽靜,而且一村一貌,有的還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是許多人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是許多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千城一麵的城市,快速消失的村莊,使多少遊子感到故鄉難尋,古土難回,鄉情難覓。????????記住“鄉愁”,有多少人意識到應該是旅遊產業的曆史責任啊!“鄉愁”難覓了,怎麼辦?除了糾正城市化發展的方向,大力開展文物古跡的保護,減緩村莊的消失外,旅遊應當承擔留住“鄉愁”的曆史責任。首先,旅遊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它應該承擔起讓人們記住“鄉愁”的責任。旅遊最核心的價值觀就是以遊客為本,以遊客的需要為需要,最大限度地吸引遊客,增強吸引力。“鄉愁”就是旅遊吸引力的核心。融入更多的“鄉愁”元素,讓人們找到“鄉愁”,了卻“鄉愁”,是旅遊產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其次,旅遊業的產業優勢決定了它能夠承擔起讓人們記住“鄉愁”的責任。旅遊產業分布麵廣,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其中許多都帶著“鄉愁”;旅遊產品不斷豐富,新的業態不斷推出,特別是一些古村古鎮的開發,鄉村旅遊的發展,“無景點旅遊”的推出,使一些消失的“原鄉”得以重現,失去的記憶得以找回,內心深處的“鄉愁”得以了卻。????????專家的見解究竟影響有多遠有多深呢?留住“鄉愁”其實應該是旅遊吸引力的靈魂。這幾年,鄉村旅遊熱,古村古鎮熱,就是人們追逐“鄉愁”的集中表現,因為這幾種類型的旅遊,都較多地集中了“鄉愁”的元素。這一現象進一步說明,旅遊能夠留住“鄉愁”,反過來也說明,隻有做出“鄉愁”,留住“鄉愁”,旅遊才有強大的吸引力,才能吸引遊客,留住遊客。因為,留住了“鄉愁”就留住了記憶,留住了情感,留住了文化,留住了個性。那麼旅遊怎樣才能做出“鄉愁”呢?還要看能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然少破壞。開發過程中要始終對自然懷有深深的敬意,盡量保持其原有的生態麵貌,少搞開山填土,不搞移山填湖,更不能破壞它的山形走勢、天際輪廓。尊重原貌少拆舊。在開發古村古鎮、古街古巷類旅遊資源時,要盡量尊重原貌,充分體現“原鄉”原真性,切莫因圖奢華搞大拆大建,更不能搞整村搬移使原鄉消失殆盡。尊重曆史少發揮。開發建設有曆史積澱、文化底蘊、史實依據的旅遊資源時,要把充分尊重曆史作為一條基本原則。特別是開發關係到重大曆史事件、曆史名人偉人的重要活動的資源,更不能隨意更改、無原則地發揮。尊重個性,一個城市、一個村莊、一個景點,之所以能分出你我他,是由它的個性決定的。一個人之所以有“鄉愁”,能夠記得住“鄉愁”,也是某一特定的東西,即它的個性決定的。這種個性,有的表現在文化上,有的表現在風格上,有的表現在建築形態上,有的表現在地理位置上,有的表現在某一特定的標誌性物件上。????????去掉什麼?保留什麼?是相當明白易懂的事情。“去偽存真”。要善於鑒別哪些是原生態的,哪些是後來才有的;哪些是本土文化,哪些是外來文化;哪些是本村、本鄉、本城特性的東西,哪些是移植的東西。在鑒別的基礎上,把原生態的、本土的、特性的,能讓人們記住“鄉愁”、留下“鄉愁”的東西做足做好。????????“去繁存簡”。在旅遊開發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似象”、“不像”等問題,往往是不尊重它的現實,片麵地追求完美、追求奢華、追求體量,人為地增加好多不應有的東西,把事情搞得太繁雜,使產品失去原真性。殊不知,大美若簡,簡單的才是真實的。所以,要善於跳出傳統思維,懂得從簡單中保持真實,從真實中體現美感。???“去形存神”。這裏的“去”要作為“少”來理解,即旅遊產品要讓人留得住“鄉愁”,不但要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要少注重形式,多注重內容。所以,要挖掘文化,做足文化,深邃內涵,靠文化引發人們的思考,用故事撥動人們的心弦,使產品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鄉愁”,除了讓遊客能看到外,也要能夠聽到。老李想,自己一個做文化的傳播者,當然應該努力去把那些最能打動人、最能反映當地特色的人、事、物編進項目、融入產品才是,把當地最能引以為傲的事編進去,把當地膾炙人口、代代流傳的故事編進去,還要深入挖掘普通人的趣聞軼事,讓鄉土文化與特產美食,逆風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