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如果能這樣
曆史寬帶
作者:顧伯衝
古人有雲:“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通俗一點說,治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偷工減料。政府治國理政要講求策略,使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兩相歡洽。其中一種是剛性的,上升到理論上講,就是依法治國;另一種是柔性的,用現在政治家的話說,則是以德治國。史上有兩個將剛性與柔性治國方略都用到了極限的典型案例。
當年,秦國通過實施剛烈的法家思想,使這個小小的諸侯國迅速成為統一的王朝,逐漸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秦朝建立後,理應根據形勢與任務的變化,對曆盡戰火創傷的黎民百姓采取懷柔的政策,盡量讓他們休養生息。然而,當政者大概嚐到了法家治國的甜頭,還是將其繼續用到了最大化。秦始皇鐵腕統治全國12年的時間裏,雖然從未發生重大事變,但社會大震蕩的伏筆已經留下。後來大澤鄉揭竿而起,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是極度推崇“剛”性治國而慘遭人亡政息的典型。
還有一個極度推崇“柔”性治國也同樣搞得灰飛煙滅的朝代,那就是宋朝。
說起宋朝,那繁花似錦,無人不曉的詞,或豪放爽朗,或婉約清麗,叫人不能移開目光。當年,趙匡胤一舉拿下後周江山,兵權在握,終定山河。開國之初,太祖、太宗定下崇文貶武之國策,舉農工商之業。一時間,國家似乎展露欣榮,教育、經學、科技、史學等處於世界的領先水平,一個文氣典雅的國度誕生於柔風細雨之中。中國的四大發明有三項產生在宋代,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屬於宋。舉世皆讚其文化造極之盛世,經濟登峰之時代。“純文人”迎來過北宋那樣的“蜜月期”,但他們不幸的是,趙宋集團消極地吸取中唐、五代的教訓,著重於推行文官政治,實行崇文抑武。宋朝的軍製是以犧牲軍事效能,實質上是以束縛武將才能,降低武將地位和素質為代價的。宋朝最後的結局,自然是它治國策略的必然結果。
“剛柔並用”式的治國方略的基本特征是,以百姓的利益為根本,以充實倉廩為中心,把教化、刑罰和製度結合起來,把禮樂製度對社會的穩定和武功對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利民、治吏、治財結合起來,把富民、富國、強兵結合起來。
要說“換腦筋”方麵做得比較好的朝代,當推西漢初期了。
漢代在總結秦朝以“武功”“刑法”治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改革和發展了先秦諸子百家的治國思想,提出了“文武並用”的治國指導方針,成功地實現了由秦尚“武功”重“進取”的“革命”理論向尚“文治”重“守成”的“建設”理論的轉變,並把這兩種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既用仁義道德治國的“文治”,又用權威、暴力和刑罰治國的“武功”,把握“文武之道”的剛柔之術。因此,西漢初期的社會比較和諧,民風也樸實,基本上沒發生什麼規模性的農民起義,就是流民鬧事的也比較少。
柔性是有度的,如果柔到知縣不知、巡撫不巡的地步,那也是民眾的一種不幸。
蒙古人統治中原的過程中,其軍事才能發揮出舉世無雙的作用,但他們的政治才能與之不相配合。這些馬上打天下的武夫,在和平時期也采用馬上那一套辦法來治理天下,結果生產力不但得不到恢複反而被進一步破壞,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元朝的版圖雖然很大,但向外擴張並沒有任何政治理想作指導,如中國儒家學派所倡導的那種吊民伐罪;也沒有任何高級情操的動力,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傳播福音到天涯海角。他們向外擴張的目的隻有兩個:一是掠奪財富美女,另一是滿足征服欲望。了解元朝的野蠻本質和立國精神,就容易了解中國人所受迫害的深重。
勝利者的最大危險是迷信取得勝利的方法,以為用同樣的方法能夠取得後續的勝利。
每個封建王朝中後期的帝王們總是錯過千載難逢的“換腦筋”的機遇,這樣的戰略機遇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碰到,而這些昏君們卻不以為然,一錯再錯,從而決定了他們邁上了自我滅亡的快車道!
(摘自《傾覆與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