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與陳武帝的度量
曆史寬帶
作者:呂思勉
人的事業成就大小,甚至有無成就,決定於其度量的大小
章太炎先生曾經有過一句感慨的話。他說:“中國的人才,愈到後世愈衰落了。所以當異族憑陵之際,出而主持國事的,隻會做趙匡胤、做秦檜,卻不會做魏武帝、做宋武帝。”後者是能安內,亦能攘外的,前者卻隻會誅鋤異己,以求得苟安了。這話可謂很有道理。這種成就的大小,就是決之於其度量的大小的。
宋武帝是南方一個新興的優勝派係的首領,興起於北方諸國衰微不振之時。倘使他度量大,能用人,合群策群力以向北方,恢複中原,決非難事。惜乎宋武帝度量太小,和他並肩而起的人,一個個都被他謀害或排擠掉。所信任的,隻是自己手下名位較低的戰將。雖亦有相當的能力,資格聲望,都不免差一些,不足以獨當一麵。所以恢複之業,卒不能成。他所倚為心腹的,是個策士之流的劉穆之,自己出去用兵時,後方的事情,都是托付給他。 宋武帝滅後秦之後,本亦有意在北方留駐幾年,經營這一帶地方;倘使這一著而能夠做到,北方的恢複,就真正不成問題了。不幸這時候劉穆之忽然死了。宋武帝對於後方的事情,放心不下,隻得撤兵而回。那麼,新定的關中如何呢?他對於資格聲望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是向來不肯重用的。所用的,都是些自己手下的人,不足以互相統攝。隻得留了一個小兒子和一班戰將,留守其地。這如何守得住呢?於是實力不足,性情卻很剽悍的赫連勃勃,乘機南下。留守諸將,心力不齊,內部哄爭,不暇禦外,長安就再失陷了。
他的事業基礎,就建立在眼光遠大、豁達大度上
南北朝之世,卻有一個度量很大的人。其事業,雖因所遭遇的時勢,十分艱難,從表麵上看來,所成就的,還不如宋武帝之大,然此乃時勢為之;論其人格及能力,實在遠出宋武帝之上。若非此人,漢族的全為異族所壓服,真不待胡元之世了。他就是陳武帝。
陳武帝亦起自偏隅,他的兵力,亦很有限,何以能建立不世之勳呢?那就是由於他抗敵意誌的堅強和其待人的豁達大度……(當李賁造反之時)幸得陳武帝統兵來援,把一班叛將,打得大敗。杜天合戰死,杜僧明、周文育均被擒。陳武帝打算把廣州先安定下來,俘獲了杜僧明、周文育,不但不加迫害,而且都引用他們,做不重要的兵官。
那年叛將乘江南守備空虛,以五千人渡江而來,直逼建康。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候,陳武帝的豁達大度,乃在此時顯出作用來。他派韋載的族弟入城,告訴韋載以誅戮王僧辯之故。韋載這時候,大約也被國家民族的大義感動了,便開城投降。陳武帝坦然,就把義興交給韋載的族弟,而將韋載引置左右,使參謀議。派周文育移兵往討杜龕,而自己回兵禦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