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2 / 3)

“李英武在江湖中行俠,你卻是入江湖為盜,俠與盜焉可同日而語?

“何況李英武出仕後,就再未做過有玷官箴的事。”

奕琛沒有說話,他從小耳濡目染的就是權力,而不是是非,所以對李實這篇大是大非論嗤之以鼻。

“你在海中做海盜,稱王也就罷了,你還派親信到各大邊關授意將士向四夷挑釁以便激起爭端,釀成叛亂,你好以皇太子的身份總督天下兵馬,討伐四夷,正是這件事激怒了皇上,皇上才有意要廢黜你的太子之位。”

“漢武帝開疆拓土,出征匈奴,平滅四夷,為一代雄武君王,我就算要對四夷用兵,又有何不對?”奕琛冷笑道。

“西漢時匈奴屢次侵略中原,為患極大,漢武帝憑藉父祖三代之資,發兵討伐,確實是英明雄武之舉。

“然而他不知適可而止,為一匹汗血寶馬而遠征大宛,士馬死亡數十萬,國家錢財為之耗費一空,他連年命帥出征。

“少壯者死於戰場,老弱者死於運送糧餉的途中,國家元氣也被他斫喪殆盡,漢室江山也幾乎中絕。

“漢武帝又豈足效仿,何況國朝開國以來,以恩義撫綏四夷,四夷感恩慕義,一向賓服朝廷,進貢朝拜不敢有缺。

“邊關烽煙不起、塵土不驚已近二百年,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將士得以解甲休息,國家富庶,四海升平。

“這既是列祖列宗積德鍾慶所致,更是天下蒼生之福。

“而你思慮短淺,凶戾成性。”李實緩了口氣,繼續說道,“一意要使四夷反叛,你好有口實帶兵征討,非要將四夷斬盡殺絕,納其土地變為郡縣。

“莫說你根本無法成功,即便僥幸得勝,四夷之民何辜?而你一定要致他們於死地?

“數十萬生靈血染荒野,你就不怕上幹天怒,遭到天譴嗎?

“倘若你一敗,中原將被胡馬所踐踏,中原之民不死於兵火戰亂,也必被擄為異族的奴隸。

“祖宗江山也就此斬絕,這些話皇上和我對你說過無數遍,你卻充耳不聞,一意孤行。

“皇上這才決意廢黜你,另立太子。”

“父皇性格柔懦舒緩,又什麼事都聽信你的話。”奕琛鐵青著臉說,“而你隻是一個弱質書生,根本不知兵事為何物,自古成大業者有哪一個是從堯舜禹湯的仁義道德而來。

“哪一個不是通過伏屍百萬、流血千裏而成?”

“你真是癡人癡心,至死不悟。”李實喟然一聲長歎,似乎包含了無限惋惜,“皇上雖決意廢你,卻又覺得有負你母後結發夫妻之情。

“你母後臨終前囑托皇上盡心教育你,讓你成為一個好皇帝。所以皇上遷延不決,手詔已經寫好,卻不忍頒示中外。

“消息走漏後,你竟然率東宮禁軍入宮作亂,弑父弑君,篡奪皇位。”李實痛心地搖搖頭,竟不忍再說下去。

靜夜之中,李實響亮的聲音傳遍四野,幾萬將士人人聽得分明,群情激昂,若非懾於軍令,早已鼓噪起來。

李實這一番話也是有意讓入京勤王的邊軍聽到。

奕琛畢竟是天子,在將士的心目中有無可替代的權威。

他若蠱惑軍心,振臂一呼,也很難說邊軍中不會有人倒戈一擊。

“父皇既未下世,你怎敢誣我弑父弑君?”奕琛反問道。

“皇上未死真是僥天之幸。”李實回想著當時的情景,兀自心悸不已。

“你以為子夜之後皇上寢宮中不會再有旁人,你縱然為逆,朝廷上下也不會有人知道。

“其實當天夜裏宮中還有兩人,一個是我,一個是少林寺住持苦禪大師。”

“你在宮中一定又是逼著皇上廢了我。

“苦禪大師又在宮中做什麼?”

“我在宮中也不是和皇上商量廢你的事。

“當時皇上已親手燒掉了廢你的手詔,決定繼續讓你當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