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迅速行動,租地15畝種上蔬菜,租賃河流1公裏網箱養魚,在校內建起了養豬場、豆芽和食用菌加工房。
勞動實踐基地帶來的首先是豐收的喜悅:年產生豬100頭、養魚2000斤,種植蔬菜2萬多斤、食用菌3000多斤……住校生蔬菜、肉食基本做到了自給自足,困擾學校的生活難題迎刃而解。師生動手削平了運動場,在校園內建起了長青園、展翅園、靜心園、惜耕園、蓓蕾園、實踐園。
“不注意創造價值的勞動,不會成為教育的積極因素。”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觀,在天宮中心校衍生為依托勞動實踐基地和寄宿製辦學,教育、教研、生產、生活一體化,集合養德、增智、健體、益美、陶情等多重價值的農村綜合教育模式。
記者在一間10餘平方米的蘑菇培植室裏看到,木架上躺滿了鼓囊囊的1000多個瓶狀蘑菇生長袋,有的“瓶口”已冒出嫩芽……“每個生長袋成本隻有1元錢,裝袋、拴袋、灑水、采摘都由學生幹,老師負責組織材料、配料和技術指導。”校長唐繼鬆說,“我們首先抓好農業科技培訓,讓學生親自參加蔬菜、果樹、花卉種植、移栽、嫁接及養豬、養魚、豆芽加工等勞動,學習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等實用技術;同時引導學生參與蔬菜、生豬、魚類、食用菌等農副產品的市場營銷,學習掌握一些營銷技能。”
學校把勞動實踐基地作為第二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書本知識,促進其轉化和運用……針對勞動中發現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韓國蘿卜天澇時易死苗爛心,學生提出了“創塄種植”法:深挖水溝,天旱時引水灌溉,天澇則排水泄流;大片水葫蘆汙染了西河,同學們發明的“水葫蘆打撈船”實用方便,一邊打撈一邊運走……2006年這項發明獲得了南充市科創比賽一等獎。
勞動實踐教育還是做人教育: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潛移默化樹立起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學會珍惜生活、珍惜勞動、珍惜創造……結合勞動實踐和生活體驗,同學們編寫了蘸滿鄉土氣息的“節約三字經”:“講節約,是大事;家與國,都有益;吃穿住,莫攀比……節約事,難盡說;處處在,竅門多;你來做,我來做;實小家,報國家。”
按照“建好一個場所,辦好一個食堂,救助一批貧困生,培育一代新人,幫助一方農民致富”的定位,推進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建設,使其成為學生生產勞動、生活保障、貧困生救助、實施素質教育和為農服務的場所。2006年以來,閬中市建成了勞動實踐基地82個,總麵積356畝,70%的寄宿製學校擁有了蔬菜種植基地、生豬養殖基地……2006年全市勞動實踐基地創收資助貧困生達9800人。
依托勞動基地開展勞動實踐教育,構建班級、學校、片區、教育局四級評價機製,每次勞動課都要對指導教師教學、管理及學生勞動態度、技能掌握、集體觀念等進行考察,每月評選“勞動之星”、“科技能手”……在勞動實踐教育尚未成為農村教育主流的背景下,閬中先行一步的思維覺醒和積極作為,蹚出了一條農村中小學自主創新的新路。閬中開展勞動實踐場所建設的工作經驗在全國學校後勤與勤工儉學工作會上交流。
《四川教育》2008.4
四、素質教育要求強化後勤服務的形象性功能
一所學校的品牌、聲譽及社會地位,不僅由它每年產出的學生“產品”的素質來決定,還由學校後勤服務的形象來體現。學校後勤服務的形象,分為有形形象和無形形象。有形形象主要包括氣勢恢弘的校門、造型新穎的校舍、寬敞潔淨的道路、寓意深刻的雕塑、設施完善的宿舍、整潔衛生的餐廳、現代適用的體育設施……還有由草坪、花壇、樹木、盆景等編織成的冬青夏陰,春花秋果的校園綠化,由校風、教風、學風標語牌及名人名畫、偉人肖像、畫廊、報窗、板報等組成的校園環境……這些有形形象,給人以先聲奪人的印象,對師生、家長、社會起到感化、宣傳作用,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境。無形形象主要包括後勤服務人員提供的科學管理、規範操作、優質服務、熱忱態度、真摯情感等。後勤服務人員“人人是一麵旗,崗崗是一塊碑”,都應該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牢固樹立“金杯銀杯不如師生的口碑”“金獎銀獎勵不如師生的誇獎”的服務理念,時時刻刻、時時處處展示學校後勤服務的良好形象。
五、素質教育要求強化後勤服務的先行性功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後勤保障先行性功能。學校後勤服務的先行性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工作上的超前性,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後勤服務工作的先行到位而開始的。另一方麵是觀念上的超前性,後勤服務人員要樹立創新意識、品牌意識、時代意識和未雨綢繆意識。學校後勤服務的先行性功能,要求學校不僅要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完善管理辦法,改進管理方法,減少工作環節,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務效益;而且還要及時更新設施設備,並且對更新的一些設施設備,要先行於教師掌握操作技術、保養方法和維修技術。簡單地說,學校後勤服務工作不能安於現狀、滿足當前,而要“吃在碗裏,看在鍋裏,想在籮裏”,永遠走在學校其他工作的前麵。也隻有這樣,學校後勤服務才能真正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才能真正推動學校的發展,才能真正適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