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收益債券的風險研究
財經論壇
作者:金仙淑
【摘要】 發行高收益債券可以有效解決我國目前中小企業麵臨的融資難問題,但是在國內債券市場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我國的高收益債券在具有高風險、高收益性的特點之外還有其他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多種類型的風險,其中宏觀經濟風險、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是最主要的風險。
【關鍵詞】 高收益債券 宏觀經濟風險 信用風險 利率風險
一、引言
高收益債券通常發行期限為5—10年之間,具有較高的違約風險,但具有比高信用等級債券更高的收益吸引力,被主要評級機構評委BBB投資級別以下或者不具有投資級別的債券,這些債券通常是由一些非金融的中小企業或者受限製的大企業發行,所以又稱為垃圾債券、投機級債券或者非投資級債券。對於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及服務實體經濟具有直接而有效的作用。其在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中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融資工具。隨著我國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同時可以提高全社會的直接融資比重,降低防範銀行係統風險。
目前,我國的股票市場已經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市場之一,因股票市值的波動,其與GDP的比例在80%~120%之間波動,而相比較於中國股市的快速發展,債券市場的發展就相對落後,債券存量與GDP的比例大約為50%,其中非金融性公司債與GDP的比例僅為10%左右,然而,對於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說,公司債的存量規模與股票市值不相上下,甚至比股票市場的市值還要大。對於高收益債券來說,其在公司債中的占比大約為20%,而在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5%左右,同時,目前我國已發行的非金融性公司債的評級基本上都在投資級以上,中國債券市場的結構不平衡,而高收益債券的發展是調整這種不平衡結構的重要品種之一。因此本文主要對我國高收益債券的特征進行概括,並在此基礎上對我國高收益債券風險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我國高收益債券的發展和特征
1、高收益債券的發展曆程
高收益債券最早源於1920—1930年代的美國,一般指被主要信用評級機構評為BBB或Baa級以下的債券。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高收益債券為了解決高成長潛力公司的融資需求開始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兼並與收購的開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此期間一度達到公司債券總發行量的22%;80年代後期由於過度投機,杠杆收購活動的大量失敗,以此作為籌資工具的高收益債券大量發行,違約率上升,使其陷入了違約危機。而1989年德雷克塞爾投資公司的破產使高收益債券市場開始走向低迷;90年代初期,高收益債券逐漸走向成熟,90年代中期,機構投資者的加入及經濟的複蘇,使高收益債券重新進入了穩步發展的階段。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經濟的持續繁榮,高收益債券市場的規模出現了明顯的增長。
2012年6月7日,深交所通過了首批9家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的備案申請,標誌著具有高風險、純信用特點的中國版的高收益債券產品在國內正式推出。不過,2012年中小企業私募債推出後發展緩慢,截至2012年底,滬深交易所共發行了81隻中小企業私募債產品,募集資金僅90.83億元。2013年以來,在國家出台了一係列支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及允許券商開展中小企業可交換私募債券試點業務後,截至2013年6月底,滬深交易所共接受了311家企業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備案,備案金額達到413.7億元;有210家企業完成發行,募集資金達到269.9億元。據統計,在已經完成私募債發行的主體中,民營企業的占比最高。同時發行債券的行業則集中在工業、消費和材料行業。
2、中國高收益債券的主要特征
(1)發行主體主要是中小企業,在發展的中前期,經營性風險比較大的公司,通常是那些高速發展、缺乏現金流的公司,或者是資本結構偏重債券、資本金很少的公司。
(2)上交所固定收益證券綜合電子平台及深交所綜合協議交易平台非公開發行發行,或通過證券公司進行轉讓,實行備案製,投資主體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投資者數量要求小於等於200人,影響其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