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少年狂綿綿不斷的青山,一望無垠的黛色曠野,獨登岱宗眺望這激動人心的巍峨,任獵獵山風拂起青衣,卷起發帶。高昂的頭顱,遼遠的眼神,似乎要把翻滾的層雲、高飛的鷹雁盡收眼底。他要做一隻雄鷹,追擊那平凡的鳥兒,要將鮮血灑滿平蕪。和眾多意氣風發的少年一樣,正值青春年華的他心潮澎湃,身體裏每一根血管裏都湧動著他沸騰的熱血。他和我們一樣的,一樣的少年輕狂,一樣的有著對未來驕傲的夢想。他,隻是平凡的人。坎途殤成年後,仕途上,他磕磕絆絆,不知多少次沾滿泥濘,滿麵塵埃,不知多少次麵對殘杯與冷炙,身心上深深淺淺地潛藏著他無限的悲哀酸辛。他一心求仕,不惜一次次地上書,一次次地獻詩,可憐,悲哀。“杜甫一方麵被貧窮壓迫,一方麵被事業心驅使,為了求得一個官職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當好不容易得一“從八品上”的左拾遺之職時也是如此。他遊走於文武官員之間,不覺也開始隻知阿諛逢迎,遠遠地脫離了百姓,脫離了現實生活。此間,他的詩也僅僅是不痛不癢的蛺蝶蜻蜓、楊花白鳥。他不過如此平凡,也會因誘惑而踏上茫茫的道路,他沒有那麼神聖,有時也會愚昧地忠君。他平凡,但他不平庸。他超越那些庸人之處在於他能夠主動地跳出泥淖,及時地潔身而退,不至於留下洗不淨的汙點。他終於認清了官場的腐朽黑暗,看穿了落敗的唐王朝的不可信賴。在平凡之外,是那額外的一點智慧和詩人良心的拷問使他有了聖人的影子。流亡聖人到中年,青絲已成白發,他卻被迫流亡。足跡踏遍大唐山河,跋涉著,隻為能苟活下去。他也會在月圓之夜因思念妻兒而落淚,他也會因期待一封家書而承受不住那載滿他沉重憂愁的發簪。他不過是如此平凡,有時會疲於奔命,有時也會苦中作樂。他就像我隔壁的那個老頭,自得其樂地住在那間破敝的茅草房裏,時不時欣賞一下舍南舍北綿綿的春水,偶爾與鄰人相對飲,也不無自在。他是如此平凡,但他被視為超越凡人的是他在流亡期間對周圍艱苦的,卻又是平凡的百姓生活的洞察與關愛。那個子孫皆陣亡而被強征去當兵的老人,那個臥在街旁啼哭的老婦,那個覺得自己嫁給征夫不如委棄路旁的新婚少婦,那個戰敗歸故園的老兵……他都用心血凝成的字句為他們憐憫,將他們關懷,將天下寒士和芸芸眾生的疾苦與自己的疾苦相連。他的博大使他有了聖人的名聲。但這不凡其實也正是源於他的平凡,源於他身為一個普通百姓的平凡地位,更接近人民,更深刻地體會世事的滄桑。關於杜甫究竟是聖人還是凡人這個問題,大家激烈討論了很久,最終莫衷一是。大家各執一詞,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我卻固執地認為他不過是個凡人而已。年年歲歲,暮暮朝朝,曆朝曆代,興衰沉浮,這憂國憂民、心係民生的人何止他杜少陵一人?隻是他在平凡之上多了多數凡人不曾有的高尚的情操,將他的思想用精湛的詩詞技藝包裹,得以表現得淋漓盡致,得以傳承千古罷了。杜甫隻是凡人,他並非遙不可及,他就在我們的身邊,隻要我們願意,我們也可以抵達他的境界。二、讀書報告會的效用(一)延伸了有限的課堂時空,拓展了課堂閱讀內容教材選文無非兩類:名著節選和經典範文。在凸現經典性和示範性的同時,也存在信息的殘缺性。課堂教學中本來就需要相關的內容鏈接,而學生對空缺的內容也抱有補白的閱讀欲求。前文已述在指導學生開列課外閱讀的書目時要與教材同步。通過對原文內容的全麵了解,不但能加深對課文節選內容的理解,而且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審視教材甚至審視教師對教材的解讀。(二)硬化了課外閱讀作業的軟性要求,避免了課外閱讀活動的空泛性長期以來,中學語文課外閱讀多停留在口頭要求層麵,表現為空泛、淺表、疲軟。而讀書報告會這一課外閱讀方式將課外自由閱讀與課內定時反饋相結合,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將書麵表達與口語交際相結合。讀書報告會所具有的課堂定時和規範作業等硬性要求使課外閱讀這塊最軟的作業得以貫徹落實,從而增強了課外閱讀的時效性和實效性。(三)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拓展了學生的心靈空間我們在開設選修課的同時開展讀書報告會,學生從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涉獵的範圍涵蓋文史哲,縱貫古今中外。據對高2013級14班的不完全統計,全班59位同學在高一上期選修課期間共閱讀了200多部圖書,涉及古典詩詞作品2部、曆史著作10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7部、外國文學作品84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94部(篇)、新聞作品1部;哲學1部;語言學1部。(四)反饋學生深層思想狀態,及時調整學生人生價值取向閱讀不僅是一種上佳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生活狀態。閱讀興趣的取向決定了所閱讀的作家作品,而閱讀興趣反映了學生現階段的審美趣味和人生態度。中學階段學生的思想變化處於最活躍的時期,往往從其閱讀圖書種類的選擇中可以窺見其內在的思想變化,從而找到談話的切入點,捕捉到教育的最佳契機。研究表明,18歲之前,閱讀對人的影響很大,18歲以後,人格和價值觀逐漸定型,閱讀的影響逐漸減小。從正向看,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教師倡導的閱讀指向也可以改變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五)積累語感經驗,提升應試能力中學語文教學與高考最本質的結合點究竟在哪裏?教師們一直在探索。目前主要存在兩種解讀。一是學在課內,考在課外。持這種觀點的人堅持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二是淡化課堂教學,側重課外輔導資料的練習。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大量的練習加上應試策略的總結可以對付高考。顯然第一種模式理論上更科學,而實際上難操作,或囿於教師素質想有所為而難有作為;或是把語文課上成純知識灌輸課,枯燥乏味;或是把語文課講得天馬行空,讓學生一頭霧水。第二種模式雖然在理論上難以站穩腳跟,但實際上一直統治著中學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學。同步練習和高三總複習資料及各種閱讀作文教輔用書成了考試必備的工具。究竟中學語文教學和高考最本質的結合點在哪裏?“本”就是閱讀,尤其是課外文學作品閱讀,“末”就是練習。本末理應兼顧,而當下卻普遍本末倒置。斯迪芬·德·克拉森在《作文:研究、理論與應用》一書中提出:“學生自發的課外閱讀興趣有助於作文能力的發展,增加課外閱讀比增加經常性寫作訓練對幫助發展學生作文能力更有效。”這與古人所提倡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謀而合。實踐證明,讀書報告會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契合新課程改革的三維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