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
學習要點:了解體育保健學的概念、主要任務、基本內容、發展曆史。
體育保健學是研究體質與健康以及人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保健規律與措施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它是在體育運動與醫療保健相結合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交叉學科。它涵蓋了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等運動人體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又涉及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複醫學等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它研究不同的體育運動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體對體育運動的反應性與適應性,探討各種運動性損傷和運動性疾病的發生規律及其預防、處理與康複,探討適合於不同個體的體育運動和科學的鍛煉方法,以促進人體健康,增強體質,提高運動能力。
體育保健學的研究領域廣闊,實用性強,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它在認識人體功能活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研究人體對運動的反應性和適應性,鑒別不同年齡、性別、健康狀況、運動訓練水平的人的解剖生理特點,探討體育運動對人體結構、功能、身體素質發展變化的影響。體育保健學是體育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主幹課程。本書主要針對普通高校選修課人群,著重闡述適用於普通大學生的體育保健學知識,使用較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作深入淺出的講解,對包含專業運動員訓練的保健學理論僅作一般化介紹。
體育保健學的主要任務是運用相關的運動人體科學的基礎理論及相關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研究體育運動參加者的身體發育、健康狀況和運動功能水平,為科學合理地安排體育教學、運動訓練與競賽提供依據,並給予醫務監督和保健指導;研究影響體育運動參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種外界環境因素並製定相應的體育衛生措施;研究常見運動性傷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傷病後的體育康複手段及方法,促進體育運動參加者的身心健康和運動能力的提高。體育保健學的學科發展對建設運動人體科學學科、培養我國高等體育人才、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以及我國體育保健康複事業的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的體育保健學課程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之前我國一些醫學院校和體育院校開設了“運動保健”課程。“文化大革命”時期,“運動保健”課程被“運動生理衛生”課程所取代。“文化大革命”之後,全國高等院校的體育專業都開設了運動醫學係列課程。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教育部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教學計劃進行全麵修訂,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新開設了符合人才培養需要的“體育保健學”課程。當時,浙江大學、揚州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福建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的教師在深入調研、認真分析、反複論證的基礎上,於1984年製定了第一部《體育保健學教學大綱》,從此確立了“體育保健學”的學科體係。198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國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的全國通用教材《體育保健學》(第一版),1997年和2001年又相繼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體育保健學》第二、第三版教材,隨後,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大潮中,出版了針對不同授課人群的各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