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於莎氏童年的描述是正確的話,他一定會把自己在五月節和霍克節星期二中的親身體驗,以及在萊塞斯特伯爵為取悅女王所安排的豐富表演節目中的所見所聞作為創作《仲夏夜之夢》的一手資料。格林布拉特在《俗世威爾》中引用了菲利普·斯圖伯司於1583年說過的一段話:“在五月節、降靈節(Whitsunday)或其他時間,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跑進樹林裏整夜整夜地胡鬧……他們在樹林裏愉快地玩個通宵,早上帶著樺樹枝或其他樹枝才離開……”即使斯圖伯司誇大了古老民間習俗的普遍性和生命力——他自己的擔心也掩飾不了自己所受到的吸引——他不是在編造:傳統的民間節日雖然一直受到攻擊,但卻頑強地堅持了下來直至16世紀晚期及以後更晚的時間。從以上文字不難看出民間的傳統節日對莎士比亞時代人們生活的重要影響。在五月節裏,男男女女歡天喜地圍繞著五月節花柱(Maypole)跳舞;在羅賓漢節,人們扮成“奇異動物、野人和巨怪”四處遊行;在收獲節和剪羊毛節裏,有各種各樣的飲酒比賽和飲食比賽;最有趣的應該是聖誕節,因為有啞劇演員的精彩表演。
塞巴斯蒂安·弗蘭克在1534年對狂歡節之夜做出了這樣生動的描繪:
人們常常舉行許多娛樂活動,上演戲劇,玩耍,刺殺,競技,跳舞,去織房,表演狂歡節的滑稽戲劇。人們都化了妝,像愚人和瘋子一樣在城裏奔跑,有時還要冒著風險;幻想著、編造著什麼。誰編造出來的最愚笨,誰就是大師。在奇異的著裝和化妝中,女人穿著男人的服裝,男人穿著女人的裙子。總而言之,人們在此采用了所有的惡作劇和消遣的方式。一些人不知羞恥地赤裸著奔跑著,一些人像動物一樣四肢伏地爬行著,一些人像愚人一樣大喊大叫著,一些人在這個節日裏是修道士、國王等等,這些都令人捧腹大笑。一些人踩著高蹺,插著翅膀,戴著鳥頭;有的裝扮成仙鶴,有些是熊,有些是木頭人;一些是猴子,一些穿著愚人的服裝,他們都戴著假麵具。
狂歡節除了人們縱酒歡宴、瘋狂亂舞之外還有各種有趣的戲劇演出和比賽。巴伯(C. L. Barber )在《莎士比亞的節慶喜劇》(Shakespeares Festive Comedy: A Study of Dramatic Form and Its Relation to Social Custom, 1959)中指出:“真實的節日儀式圍繞慶祝人們享受在自然與社會中和諧生存的重要快樂時刻。”邁克爾·布裏斯托爾(Michael Bistol)在專著《狂歡與劇院:文藝複興時期英格蘭的大眾文化與權威結構》(Carnival and Theater: Plebian Culture and the Structure of Authorit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1985)中強調了節日的社會作用,“節日闡釋了集體傳統的結構,促進了社會生存的延續性”。節日慶祝加強了人與自然的聯係,豐富了近代早期西歐大眾的生活。
節日慶祝在伊麗莎白時代英格蘭人民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少年時代的莎士比亞明顯受到了鄉村民間節日和傳統習俗的熏陶。這些年複一年的節慶活動成為莎氏後來文學創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來源。深深根植於英國中部的民間風俗激發著他的想象力。它們在塑造莎氏的劇場意識方麵比莎氏年少時觀看流動劇團表演的道德劇發揮的作用更大。這些民間風俗普遍體現在莎氏作品的許多典故和深層結構中。《仲夏夜之夢》中相會在雅典森林中的戀人使讀者和觀眾聯想到五月節的戀人;《皆大歡喜》中亞登森林裏被放逐的公爵與羅賓漢相似;酩酊大醉的托比爵士、福斯塔夫像把事情搞得翻天覆地的混亂之王;《冬天的故事》中戴花環的帕狄塔作為宴會女王主持了一場鄉村剪羊毛節,在鄉村戀人們和手腳不幹淨的狡猾商販的舞蹈中結束了節日。
然而,莎士比亞並不是民間藝術家。在環球劇院上演的《冬天的故事》中的剪羊毛節隻是複雜劇情的一部分,從嚴格意義上講,還算不上剪羊毛節。它是城裏人想象的鄉村生活。盡管劇中有不少真實成分,但與它的根源存在差距:雅典戀人實際上不是在森林裏慶祝五月節;公爵不像羅賓漢;剪羊毛節的女王不是牧羊人的女兒,而是國王的女兒。莎士比亞是一位善於處理這種差距的大師。他與民間習俗保持著某種形式的距離,並不是在於自我防衛或是堅持他的世故或學識,也不是毫無意識地接受城市或宮廷的禮儀。盡管他和鄉村有著根深蒂固的聯係,但莎士比亞作為一名傑出的藝術家始終把娛樂大眾視為創作的出發點和主要目的。
《仲夏夜之夢》中出現的五月節是一個典型的民間狂歡節日。五月節又稱五朔節,在英國民間有悠久的曆史。人們在每年的5月1日進行節日慶祝。據說,這個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公元前1世紀比爾格人把這個節日傳入英國。比爾格人認為5月1日是夏季的開始,五月節本是比爾格人在春末夏初時祭祀“花果樹神”、祈求賜福的日子。古代英國人每逢五月節就要在村裏豎起高高的“五月節花柱”,用綠葉裝飾,象征生命和豐收。村民們紛紛圍著“五月節花柱”跳舞狂歡。在英國南部的伯克郡、艾塞克斯郡及愛爾蘭的一些地方,姑娘們清早就外出采集各種鮮美的野花,精心編製花環戴在頭上,兩邊懸掛著金色、銀色的紙球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她們采集露水洗臉,使皮膚更加白嫩。少女們還用采集來的花草編成大大的花環,三五成群地抬著大花環上街遊行。在英國北部農村,年輕人在這天淩晨結隊進山砍伐樹枝,飾以花束。他們日出後返回村莊,將飾有花束的樹枝紛紛掛在自己的門窗上,祈求“花果樹神”保佑。此外,五月節的主要活動還包括跳莫理斯舞(morrisdances)、筵席、戲劇、音樂遊行等。這些活動常常由五月節國王或王後(May King and Queen)主持,貴族夫婦作為主人為大家服務。
《仲夏夜之夢》的劇名與歐洲古老而傳統的節日仲夏節有著密切聯係。仲夏節最初是人們為紀念基督施洗者約翰的生日(6月24日)而舉行的宗教慶祝活動。在古代,歐洲的一些人們相信在仲夏夜前夕摘取的金盞花等草藥具有神奇的治愈效果;當地居民外出時點起火炬或篝火,以驅逐野外的孤魂或精靈。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逐漸失去了宗教色彩而成為民間慶祝豐收、吉祥的節日。直到今日,仲夏節已成為歐洲人慶祝夏至來臨時的節日。在北歐這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丹麥、芬蘭及瑞典,仲夏節都是公眾假期。在東歐、中歐,以及英國、愛爾蘭、冰島等地也有仲夏節慶祝活動。當地人會在這一天豎立仲夏柱。在英國巨石陣(古代遺址)等地,人們仍會按當地古老的儀式慶祝仲夏節,亦會在慶祝期間點起巨型篝火。點燃篝火是仲夏節慶祝活動的焦點,因為人們相信仲夏夜的篝火具有魔力,讓人們回想起一些迷信活動和神秘的宗教儀式。仲夏節的魅力不僅在於篝火狂歡,更重要的是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可以自由交往,選擇終身伴侶。姑娘們在夕陽落山之時奔進森林,采摘七種顏色不同的鮮花,希望獲得像鮮花一樣美好的愛情。深夜來臨時,姑娘們參加選新娘活動。誰如果被幸運地選上,她就可以挑選一位中意的青年男子作為人生伴侶。仲夏夜(Midsummers Eve)是仲夏節的前一天晚上,在這個充滿神秘和奇異的晚上不少人會喪失理智,甚至變得瘋狂。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充分利用了這個節日的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