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變成了錢,錢能夠買到的或許也隻是錢了,我們又將何以為生?所以說,財富決不是生活的惟一目標,更不是幸福的惟一保障。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幸福是由眾緣和合而成。從個人生活來說,幸福離不開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此外,和睦的家庭、真誠的友誼、純潔的情感,也都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整個社會來說,我們的幸福又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礎上。時至今日,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地區與地區之間,乃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為掠奪資源而爆發的爭鬥始終沒有停止。當世界失去安寧的時候,生活在其間的每個人又何嚐有幸福可言?而從生存環境來說,人類的命運又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我們的幸福來自於自然的饋贈,來自於自然的哺育。所以,保護自然也是獲得幸福的必要前提。隻有認識到幸福的真正內涵,我們為尋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才可能行之有效。
改變生活的方式
觀念直接決定了我們的價值取向,也直接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生存離不開必要的物質利益,但我們應當如何追求利益呢?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一體的,我們的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也是一體的。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很少能意識到這一點。這與唯物主義的盛行是分不開的,既然人生是斷滅的,至多也不過百年而已,所謂的人生目標自然不可能更長遠,眼前的利益也自然高於一切。
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人們尋找一切可能致富的捷徑,絲毫不考慮這些短期行為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八十年代中期,鄉鎮企業迅速遍及中國大地,在高峰期達到了一千多萬家,萬元村乃至億元村都不再是神話。但在農民們富起來了的同時,被占用的耕地有多少?被汙染的河流有多少?據有關專家預測,按照現有的發展趨勢,中國200年後就將無地可耕。
如果說農村的致富是以喪失土地為代價,那麼,都市的繁榮又是以什麼換取的呢?為了滿足我們日益膨脹的物欲,多少資源被無謂地消耗了?僅以包裝為例,每年用於包裝的材料要吞嗜多少森林?要製造多少垃圾?我們將有用的資源變成無用的垃圾,僅僅是為了刺激一下人們的消費欲。我們是否想過,帶動消費的同時,就是在鼓勵我們浪費——浪費所剩無多的自然資源。
在市場經濟的準則下,企業的成功在於能否製造商機,商業的繁榮在於能否帶動消費。這一切,使我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節儉是祖先們千百年來倡導的美德,但在今天,我們輕易地丟棄了這個傳統。僅僅是幾年的時間,我們甚至習慣了一次性消費。過去的人,一生也許都用不了幾雙筷子,但一次性筷子的推廣,使我們的消耗超出了祖先的幾百甚至幾千倍。是的,我們已經有了支持這種消費的財力,但我們是否也有支持這種消費的資源呢?還有那些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的飯盒、一次性的杯子、一次性的賓館用品……生活固然是多了點便利,但地球卻多了難以承載的垃圾。據說,在衛星照片上,這樣的白色垃圾已經和長城一樣醒目了。如果這也是現代文明的產物,那麼隻能是文明的恥辱。
生活觀念的改變還表現在對時尚潮流的追逐。每年甚至每季度都會推出的流行時裝,使服裝僅僅因為款式過時就被我們舍棄。即使是耐用的電子產品,同樣在以驚人的速度更新換代。我們已經有了彩電,我們的電腦也還可以繼續使用,但既然廠家推出了更新的型號,為什麼就不能換一個?為什麼就一定要像從前那樣物盡其用?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已然成了現代人的消費口號。需要指責的隻是商家嗎?事實上,我們的消費觀也在決定著商家的投資取向,彼此的關係是相互的。
佛法認為,任何行為都需要有因和緣的推動,兩者缺一不可。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市場導向其實隻是一種外緣,是一種鼓動消費的增上緣,但關鍵因素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懂得惜福,如果我們不是那樣喜新厭舊,不是那樣積極響應商家推出的每一款新品,市場的需求就不會那麼大,對資源的消耗就不會那麼快,製造的垃圾也就不會那麼多。
如果我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自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實在所需無多。但如果我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現代人,一個走在時尚前列的現代人,那麼我們的需求就會永無止境,對自然的消耗也會永無止境。所以,人類要改變生存環境,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觀念,回歸到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我們的需要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科技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但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輕鬆。正相反,現代人普遍都感覺活得很累,在競爭的壓力下不堪重負。我們不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們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