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自然是獲得幸福的必要前提
坐看雲起
作者:濟群
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變成了錢,錢能夠買到的或許也隻是錢了,我們又將何以為生?所以說,財富決不是生活的惟一目標,更不是幸福的惟一保障。
在開始本文的寫作之前,我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在這裏,我不想再重複那些讓人觸目驚心的報道和數據,相信這對於每一位真正關心環境問題的人都不是新鮮的話題。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就環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展開論述,相信在這一點上,應該也不會有人公開地表示反對。但問題是,為什麼環境惡化始終得不到有效的逆轉?
如果將環境汙染比作地球的一場疾病,在“病來如山倒”的今天,我們是不是還能夠對它的痊愈抱有樂觀的態度?我想,問題的關鍵一方麵在於實際行動;一方麵還在於治療方案,在於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標還是治本。
如果我們的環境保護僅僅是在汙染出現後才設法治理,在災難降臨後才設法補救,那麼,在這場環保與環境危機的賽跑中,我們永遠都是被動的,注定無法獲得最後勝利。事實上,真正的汙染源不隻是幾家企業,也不隻是幾個伐木者,而是當今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的弘揚,正是致力於從佛法的角度為民眾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並以此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那麼,在環保問題上,佛法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迪和幫助呢?
克服欲望與貪婪
在佛法中,將貪、嗔、癡比作危害我們心靈健康的三毒。盡管它們是無形的,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科學儀器可以測量到它們的存在,但由此帶來的後果卻往往是有形的。我們的生存環境之所以會惡化到今天這種危機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類的貪婪所致。
如果說,對於一個修道者來說,過多的欲望能夠阻礙他的解脫,那麼,對於整個人類的命運而言,過多的欲望就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需要說明的是,我在這裏所說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因為佛教將欲分為善、惡、無記三類,並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
欲望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能量”,就在於它永遠都處於發展的進程中,如果不從根本上對治它,鏟除它,它就會無休止地驅使我們為之效力。現代人非常重視個人的自由,我們總是在抱怨環境的束縛,抱怨家庭的束縛,事實上,即使外在環境沒有給我們製造任何壓力,我們的心靈也未必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
因為欲望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它控製,將自己的主權拱手相讓。欲望又是永無止境的,一個欲望得到了暫時的滿足,新的欲望又會接踵而至,向我們提出更多的要求。當我們有了1000塊的時候,就希望得到1萬塊,然後我們就必須為完成這9000塊的目標努力;當我們有了1萬塊的時候,就會希望得到10萬塊,然後我們又必須為完成這9萬塊的目標努力。常常是我們擁有得越多,反而感覺自己缺少得越多。一個隻有1000塊的人,認為自己隻缺9000塊;可一個有1萬塊的人,就會認為自己還缺9萬塊。既然世上已存在擁有億萬家產的人,我們希望得到的1萬和10萬似乎並不是過高的要求,希望得到百萬和千萬似乎也不是癡人說夢。且不論我們最後究竟能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向誰去索取這一切?不論我們采取什麼樣的方式,負擔最終會落到自然的身上,因為大自然才是生產資料的惟一提供者。
人類曾經夢想製造出永動機,其實,欲望就是我們的永動機。具體到每個人,這一生的欲望會隨著色身的消亡而結束。但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一方麵,個人欲望正隨著經濟發展而飛速增長;一方麵,人口遞增又製造出了龐大的基數。所以,這台以欲望作為動力的機器,非但永遠不會停止,還會以更強勁的功率運轉。在現代社會中,習慣以數字來總結一切:人均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等等。如果欲望也能以相應的量化指標來進行衡量,我相信,不論是人均欲望還是世界欲望總值,都遠遠超過了以往各個時代。
而和這急劇增長的欲望所對應的又是什麼呢?是地球上日益貧乏的資源儲備,是業已失去平衡的生態環境。或許,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關心森林的減少,去關心水土的流失,去關心臭氧層的空洞。但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不會看不見河流的汙染,不會感覺不到空氣的汙染。長此以往,不僅我們所向往的財富會成為無本之木,即使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會受到致命的影響。我們還能喝什麼?我們還能呼吸什麼?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惟一家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我們不能對欲望進行有效的節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隻能落得自掘墳墓的下場。那麼,如何才能對治我們的欲望呢?佛陀接著告訴我們: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