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真人秀:大把的錢是怎麼賺的
遠見
沒看過跑男,你確定?那爸爸去哪兒總看過吧。什麼,也沒看過。來,I want you。中國好聲音,必須看啊。這幾檔時下最為火熱的綜藝真人秀,要說你都沒聽過沒看過,我還真不信。除非,你在冥王星。
幾年前你可能還很難想象,真人秀有一天也會占領電視熒屏的半壁江山。在這股盛大的娛樂狂歡背後,最開心的當然要數背後的投資方了,火熱人氣帶來的必然是高額的回報。那麼,是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讓他們賺得滿盆金呢?
中國好聲音:製播分離打造全產業鏈
中國好聲音到底有多火,第三季好聲音決賽之夜所創下的一條千萬的最高單條廣告費用,就足以讓人驚歎它無與倫比的魅力。自2012年首播創下高收視、贏得好口碑以來,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在夏天等候好聲音的到來。不看外表、隻以聲音論成敗的評判標準是其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電視史上真正意義的首次製播分離
好聲音並非是本土原創節目,它的版權來自於荷蘭的《The voice》。最初引進時,曾因高達8000萬元的節目製作與推廣費用把不少衛視攔到門外。而好聲音最終由浙江衛視播出,但它的製作公司是“燦星製作”,這也成為電視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製播分離。
其首創“好聲音模式”:即社會公司負責投資運作,電視台負責招商運營,兩家對賭收視率,決定廣告分成。這種模式風險高,且受製於電視台,如果節目沒到現象級,賺的錢就不多,反之就能獲得高額利潤。在這樣的機製下,為了獲取更高的收視率,製作公司必須不惜成本提高節目品質,節目越精美,關注度就越高。
打造全產業鏈
“燦星製作”在節目結束之後,把選手簽約以及簽約之後的商業演出等項目都收歸自己所有,並跟明星導師們合作,開發音樂學院、演唱會、音樂劇、線下演出等在內的全產業鏈。
拿導師來說,他們跟節目後期的市場開發捆綁在一起,沒有單純的勞務報酬,而是把他們在這檔節目中的參與和投入作為投資。比如開發彩鈴市場:所有學員的現場演唱製作成彩鈴,提供給全國的手機用戶來下載。
按以往的經驗,中國移動預估好聲音中單個歌手能達到1000萬元人民幣的下載額。按每位導師8個學員的份額來算,四位導師催生的就是3.2億元的彩鈴市場。當然,這隻是其中一環。可以想象,這條全產業鏈所衍生的商業價值有多高,難怪會有那麼多人盯著這個香餑餑了。
風險隱患
對於這種高風險的利潤分成模式,隻有高收視率才能雙贏。而已經走了四季的好聲音,節目內容的創新無疑是最大的難題。畢竟,再新鮮的玩意兒重複四遍,挑剔的觀眾也會看膩。隻有牢牢抓住了觀眾,才會有市場,才有之後的全產業鏈。想賺錢,還得從源頭抓。
爸爸去哪兒:植入廣告衍生消費
“老爸老爸我們去哪裏呀,有你在就天不怕地不怕。寶貝寶貝我是你的大樹,一生陪你看日出。”是不是一看到這幾句話,你就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來了。這就對了,這首歌有多流行,這個節目就有多火。
2013年10月,《爸爸去哪兒》幾乎是以黑馬之勢,迅速捕獲了一群少男少女阿姨叔叔們的心。在綜藝節目稍顯空檔的時期,一枝獨秀,霸占熒屏。而之後的二三季,依然火爆。
廣告植入收益多
《爸爸去哪兒》的節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台的《爸爸!我們去哪兒?》,以明星爸爸和可愛萌娃作為亮點。同時,它一改韓國版拖遝冗雜的環節,代之以快節奏的剪輯、生動有趣的字幕,其娛樂化的效果讓人耳目一新。同時,它將室內綜藝升級為野外綜藝,突出節目的記錄性,父子/女搭檔的真情互動,容易觸動觀眾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這麼多的看點,自然少不了大波廣告的植入。也正因此,節目中大大小小或明目張膽或隱隱約約的廣告是最為人詬病的所在。戶外品牌、行李箱、孩子的衣服、食品等,廣告無處不在。即便如此,《爸爸去哪兒》依然紅火,第二季隻靠廣告收益就突破15億元。隻能感歎一句:有錢,就是這麼任性!
衍生產品效益好
《爸爸去哪兒》可以說是把趁熱打鐵發揮得淋漓盡致。憑借著節目所聚集的超高人氣,《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作為其衍生品,在2014年賀歲檔中脫穎而出,上映8天突破五億元,如此票房令人瞠目結舌。尤其是這樣一部隻花了5天就拍攝出來的不像電影的電影。這樣諷刺的結果也恰巧體現了節目走紅之後所帶來的高額附加值。此外,《爸爸去哪兒》同名手遊的開發,同樣是極具價值力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