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2 / 2)

吳之入楚也1,使召陳懷公。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陳人從田2,無田從黨3.逢滑當公而進4,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今吳未有福,楚未有禍,楚未可棄,吳未可從。而晉,盟主也,若以晉辭吳,若何?”公曰:“國勝君亡5,非禍而何?”對曰:“國之有是多矣,何必不複?小國猶複,況大國乎?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6,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7,是其禍也。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8.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9,而未見德焉。天其或者正訓楚也10!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陳侯從之。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11.秋八月,吳侵陳,修舊怨也。

1“吳之”句:定公四年,吳王闔廬攻入楚國。2陳人從田:田在西者居右(近楚),田在東者居左(近吳)。3從黨:從其所黨。4逢滑:陳大夫。當公:正對著陳懷公。謂不左不右。

5國勝君亡:楚為吳所勝,昭王出奔。6視民如傷:恐驚擾之。

7以民為土芥:視民如土如草。謂不加愛惜。芥:草。8艾殺:

殘害。艾:刈,割。殺:斬伐。9暴骨如莽:言多。莽:草莽。

10其:或,也許,與“或者”同義。正訓:整治教訓。正:治。11修:治。闔閭召陳,陳不應,故有怨。

齊侯、衛侯會於乾侯1,救範氏也。師及齊師、衛孔圉、鮮虞人伐晉2,取棘蒲3.

1乾(gān)侯:晉境內之邑,在今河北成安縣東南三十裏。

2鮮虞:白狄之一支,戰國時為中山國,在今河北新樂市西南。狄帥賤,故不書名。3棘蒲:晉邑,在今河北趙縣。

吳師在陳,楚大夫皆懼,曰:“闔廬惟能用其民,以敗我於柏舉1.今聞其嗣又甚焉,將若之何?”子西曰2:“二三子恤不相睦,無患吳矣。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3,室不崇壇4,器不彤鏤5,宮室不觀6,舟車不飾,衣服財用7,擇不取費。在國,天有災癘8,親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9,而後敢食。其所嚐者10,卒乘與焉。勤恤其民11,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不知)[知不]曠12.吾先大夫子常易之13,所以敗我也。今聞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14,宿有妃嬙嬪禦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從,珍異是聚,觀樂是務,視民如讎,而用之日新15.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16?”

1以:故。2子西:公子申。3居不重席:《禮記·禮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居:坐。雙膝跪地而臀部坐於腳跟。4室不崇壇:居室不建在高壇上。謂平地作室,不起壇。5彤:丹飾。此泛指采飾。鏤:雕刻。6不觀:不築台榭。7“衣服”二句:謂節約而不靡費。財用:財貨。

8災:指水旱等自然災害。癘:指流行疾疫。9分:遍。10嚐:食。11勤恤:憂。勤、恤義同。12知不:原本作“不知”,據阮元《校勘記》及《說苑·權謀》改。曠:棄。13子常:囊瓦。楚令尹。易:違反。14“今聞”二句:此二句互文見義,謂夫差雖臨時居住之處,必有台榭嬪妃。宿:住一晚。次:住宿超過兩晚。妃嬙嬪禦:皆內官之名。妃嬙貴而嬪禦賤。15用之日新:謂無已時。16安:何。

冬十一月,晉趙鞅伐朝歌1.

1伐朝歌:討範氏(範吉射)、中行氏(荀寅)。朝歌:晉邑,在今河南淇縣。

二年春1,王二月,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2.

癸巳3,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及邾子盟於句繹4.

夏四月丙子5,衛侯元卒。

滕子來朝。

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於戚6.

秋八月甲戌7,晉趙鞅帥師及鄭罕達帥師戰於鐵8,鄭師敗績9.

冬十月,葬衛靈公10.

十有一月,蔡遷於州來11.

蔡殺其大夫公子駟。

1二年:公元前493年。2“取漷”句:邾人以田賂魯,故曰取。襄公十九年《經》雲:“取邾田,自漷水。”當時漷水以西屬魯,今則並取漷東之田。漷(guò):水名。古漷水出山東嶧城西北,經魯國,至魚台縣東北入泗。沂:水名。源出山東曲阜市東南,西流經曲阜、兗州入泗水。3癸巳:二十三日。4句繹:邾邑,在今山東鄒城市嶧山東南。5丙子:七日。6蒯聵:衛靈公太子。定公十四年,因得罪衛靈公夫人南子而出奔。戚:衛邑,在今河南濮陽市北。7甲戌:六日。8鐵:衛地,在今河南濮陽市。9敗績:大崩。10諸侯五月而葬。衛靈公七月而葬,緩。11州來:本楚邑,此時屬吳,蔡遷於此,改稱下蔡,在今安徽鳳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