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3 / 3)

22“司徒”三句:指鄭之司徒、司馬、司空以民、節(兵符)、地歸還陳國。

秋七月己巳1,同盟於重丘2,齊成故也。

1己巳:十二日。2“同盟”句:會於夷儀的諸侯同盟。

趙文子為政1,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2.穆叔見之3.謂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4!齊崔、慶新得政,將求善於諸侯。武也知楚令尹5.若敬行其禮,道之以文辭6,以靖諸侯,兵可以弭。”

楚薳子馮卒。屈建為令尹,屈蕩為莫敖7.舒鳩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離城8.吳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師先9,子強、息桓、子捷、子駢、子盂帥左師以退。吳人居其間七日10.子強曰:“久將墊隘11,隘乃禽也12.不如速戰。請以其私卒誘之,簡師陳以待我13.我克則進,奔則亦視之14,乃可以免。不然,必為吳禽。”從之。五人以其私卒先擊吳師。吳師奔,登山以望,見楚師不繼,複逐之15,傅諸其軍16.簡師會之,吳師大敗。遂圍舒鳩,舒鳩潰17.八月,楚滅舒鳩。

1趙文子:趙武,晉卿。為政:時趙武代範匄為中軍帥。

2薄:減輕。3穆叔:叔孫豹,魯卿。4其:將。弭(mǐ):止。5令尹:楚令尹。為楚國最高軍政長官。6道:開導。文辭:言辭。7屈蕩:與屈建之祖父同名,而非一人。莫敖:楚官名。8離城:舒鳩之地。9遽:急速。10居其間:居楚右師、左師之間。11墊隘:謂困頓。12隘:即墊隘。13簡師:選取精兵。簡:選。14視之:謂伺機救援。15複逐之:吳複逐楚師。16傅:近,迫近。17潰:崩潰。民逃其上曰潰。

衛獻公入於夷儀1.

1為寧喜弑君張本。

鄭子產獻捷於晉1,戎服將事2.晉人問陳之罪,對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3,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4,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5,而封諸陳,以備三恪6.則我周之自出7,至於今是賴。桓公之亂8,蔡人欲立其出9,我先君莊公奉五父而立之10,蔡人殺之。我又與蔡人奉戴厲公11,至於莊、宣12,皆我之自立。夏氏之亂13,成公播蕩14,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今陳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15,棄我姻親,介恃楚眾16,以馮陵我敝邑17,不可億逞18,我是以有往年之告19.未獲成命20,則有我東門之役21.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懼不競22,而恥大姬23.天誘其衷24,啟敝邑之心。陳知其罪,授手於我25.用敢獻功!”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26.且昔天子之地一圻27,列國一同28,自是以衰29.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30?”晉人曰:“何故戎服?”對曰:“我先君武、莊為平、桓卿士31.城濮之役32,文公布命,曰:‘各複舊職!’命我文公戎服輔王,以授楚捷33,不敢廢王命故也34.”士莊伯不能詰35.複於趙文子,文子曰:“其辭順,犯順不祥。”乃受之。

冬十月,子展相鄭伯如晉,拜陳之功36.子西複伐陳,陳及鄭平。

仲尼曰:“誌》有之37:‘言以足誌38,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誌?言之無文39,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哉!”

1獻捷:進獻俘虜與戰利品。2將事:行事。3虞閼(è)父:舜之後。陶正:掌陶器之官。4賴:善。5庸:乃。元女:武王之長女。大(tài)姬:亦即長女。胡公:虞閼父之子。6三恪:指陳、杞、宋三國。周得天下,封虞之後於陳,夏之後於杞,殷之後於宋,三國均帝王之後,為周所禮敬,故稱三恪。恪:敬。7“則我”二句:言陳為周甥,至今猶賴周德。則:乃。自:所。8桓公之亂:陳桓公鮑卒,陳亂,事見桓公五年《傳》。9“蔡人”句:桓公之子厲公,為蔡女所生,蔡人欲立之。10五父:桓公之弟,名佗,殺太子而自立,鄭莊公因定其位。11奉戴:奉,尊奉。奉、戴義同。12莊、宣:陳莊公、宣公,皆厲公之子。13夏氏之亂:宣公十年,夏征舒弑陳靈公。14“成公”二句:陳成公出奔在外,後從鄭國入陳為君。播蕩:流離失所。15蔑:棄。16介恃:憑恃,依仗。介、恃義同。17馮陵:侵陵。18億逞:滿足。億、逞義同。億:同“意”。滿。逞:盈。19往年之告:謂上年鄭伯告晉請伐陳。告:請。20未獲成命:謂請求伐陳而未獲晉國允許。成:定。21東門之役:上年陳從楚伐鄭,攻鄭東門。22不競:不強。23恥大姬:有辱大姬之靈。24天誘其衷:上天開導其心。誘:啟。衷:中。指內心。25授手:即授首。指降服。《孔子家語·正論解》正作“授首”。26辟:法。27一圻:方千裏。28一同:方百裏。29自是以衰:謂此下或七十裏、或五十裏,依次降等。30至:大。

31“我先君”句:鄭武公、鄭莊公皆曾為周平王卿士,平王崩,莊公又為桓王卿士。32城濮之役:在僖公二十八年。33以授楚捷:鄭伯傅襄王,代表周王接受晉國所獻戰俘。授:受。34“不敢”句:今我不敢廢王命,故亦戎服獻捷。35士莊伯:士弱。

36拜陳之功:拜謝晉接受其獻功。37《誌》:古書。38“言以”二句:言辭用來表達思想,文采用來修飾言辭。足:成。

39之:若。

楚屍掩為司馬1.子木使庀賦2,數甲兵3.甲午4,屍掩書土田5,度山林6,鳩藪澤7,辨京陵8,表淳鹵9,數疆潦10,規偃豬11,町原防12,牧隰皋13,井衍沃14,量入脩賦15,賦車籍馬16,賦車兵、徒卒、甲楯之數17.既成,以授子木,禮也。

1屍(wěi)掩:即薳掩。薳子馮之子。2庀(pǐ):治。賦:軍賦。3數:計。4甲午:十月八日。5土田:土地田疇。6度山林:計量山林之材,以供國用。7鳩藪(sǒu)澤:謀度藪澤之所出。鳩:度。藪澤:水澤。8辨京陵:測量各種高地。辨:別。京:絕高之地。陵:大阜。9表:標識。淳鹵:鹽堿地。10數疆潦:疆界有流潦者,計數減少租入。11規:規劃。偃豬:蓄水的池塘。偃:通“堰”。堤岸。豬:通“瀦”。蓄水池。12町(tǐnɡ)原防:劃分平原之田界。町:界域。此用作動詞。防:田埂。13牧隰(xí)皋:區劃低窪之地。牧:劃分界限。隰:低濕之地。皋:水邊淤地。14井衍沃:在平曠肥沃之地,則製井田。15脩賦:治賦。指收其賦。脩:同“修”。16籍:賦,稅。17車兵:甲士。徒卒:步卒。甲楯:指甲士。即《史記·吳太伯世家》之“甲兵”。楯:同“盾”。

十二月,吳子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1.門於巢。巢牛臣曰:“吳王勇而輕,若啟之2,將親門。我獲射之,必殪3.是君也死,彊其少安4!”從之。吳子門焉。牛臣隱於短牆以射之,卒。

1舟師之役:上年楚王以舟師伐吳。2啟之:開門使入。3殪:死。4彊:通“疆”。

楚子以滅舒鳩賞子木。辭曰:“先大夫屍子之功也1.”以與屍掩2.

1屍(wěi)子:屍子馮。屍子馮請待舒鳩叛而伐之,見二十四年《傳》。2屍掩:屍子馮之子。

晉程鄭卒1.子產始知然明,問為政焉。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2.”子產喜。以語子大叔3,且曰:“他日吾見蔑之麵而已4,今吾見其心矣。”

子大叔問政於子產。子產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5,如農之有畔6,其過鮮矣。”

1“晉程鄭”二句:上年然明預言程鄭將死,今已應驗,故知其有識。2鷹鸇(zhān):兩種猛禽。3子大叔:遊吉。

4“他日”二句:從前徒知其表,不知其裏。意謂現在才知道然明雖麵貌醜陋,而識見不凡。然明貌醜,見昭公二十八年《傳》。5行無越思:行動要經過思考,不要超出其範圍。6畔:田界。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1,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2,曰:烏乎!《詩》所謂‘我躬不說3,皇恤我後’者,寧子可謂不恤其後矣!將可乎哉4?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終也5,思其複也6.《書》曰7:‘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詩》曰8:‘夙夜匪懈9,以事一人10.’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11,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12,而況置君而弗定乎13?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14,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1“衛獻公”句:謂衛獻公要求複位。寧喜:寧殖之子。

2大叔文子:大叔儀。3“我躬”二句:引文出自《詩·邶風·穀風》及《小雅·小弁》。謂我自身尚不為人所容,又何暇顧及我之後人!言寧喜必身受災禍,不能恤其後人。說(yuè):今本《詩經》作“閱”。容。皇:遑,何。4將:此。5思其終:考慮到最終結果。6思其複:考慮到可以繼續施行。7《書》:逸《書》。8《詩》曰:引文出自《詩·大雅·烝民》。9夙夜:早晚,朝夕。匪懈:不懈。10一人:本指天子。此指國君。

11弈:圍棋。12耦:對弈者。13置君而弗定:衛侯剽已在位十餘年,今寧喜欲廢之。14“九世”句:寧氏出於衛武公,至寧喜已九世。

會於夷儀之歲1,齊人城郟2.其五月,秦、晉為成。晉韓起如秦蒞盟3,秦伯車如晉蒞盟4.成而不結5.

1會於夷儀之歲:即襄公二十四年。2郟(jiá):即郟鄏(rǔ)。周之雒邑,春秋時謂之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3蒞盟:與盟。蒞:臨。4伯車:秦伯之弟。5結:締結盟約。此條本與下年傳文相接,為後人所割裂。

二十有六年春1,王二月辛卯2,衛寧喜弑其君剽。

衛孫林父入於戚以叛。

甲午3,衛侯衎複歸於衛4.

夏,晉侯使荀吳來聘。

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於澶淵5.

秋,宋公殺其世子痤。

晉人執衛寧喜。

八月壬午6,許男寧卒於楚。

冬,楚子、蔡侯、陳侯伐鄭。

葬許靈公。

1二十有六年:公元前547年。2辛卯:七日。3甲午:二月十日。4複歸:國君出奔,得複其君位曰複歸。5澶(chán)淵:在今河南濮陽市西北。6壬午:朔日。